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沙堤玉筍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鼎仁。
點閱率:2,835

三月,元宵過後,我應石獅日報之邀,在他們報社的一品堂藝術館,舉辦「2015吳鼎仁水墨畫展」。展出的作品有水墨畫金門石獅爺、金門閩南古民居畫,以及旅遊故國河山,多處民族鄉土風味的水墨創作。泉州電視台除了在石獅現場的採訪外,還邀我到他們的演播室錄製了三十分鐘的專訪,是由戴安玉編導,陳吟主持的泉州電視台4套《咱厝人》閩南語節目,把我定位成一個土土的鄉土畫家。
2006在蔡繼堯的領導下,就已經和石獅美術界、報界,作了一次交流展出。我去年又應邀參加石獅博物館端午的活動,晉江吳氏宗親也多次的邀請我,祭拜了吳姓開晉江的始祖葬在石獅的祖墳,感覺就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這次由於石獅前美協主席曾軍藝的引介,而作了如是的個人畫展。
國畫院畫家曾軍藝熱誠的接待,導遊了一處夕陽漁村,采風沙岸怪石嶙峋的觀音山。此處本為海防重地,分佈石洞碉壘,現已撤軍解禁,居民尋回祖先的遺骨葬地,有些還是明朝的,遍山頭都重堆新墳、立新碑,看到每一塊碑都刻有「沙堤董氏」等書。原來此處正是古崗沙河子董颺先的故鄉,真是不期而遇,我這週金大的課,還正巧在講董颺先的古崗刻石!
金門志的流寓列傳記載:「董颺先,號沙河,晉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官至廣東雷廉道。避難浯洲古坑村,鑿石為屋,垂釣駟湖,置身山光水色中。」董氏,原來我們是晉江老鄉呀!
金門的董氏一族開基於明代洪武年間,始祖楊崑因牧羊釀禍而遠避金門古崗,原籍來自於晉江沙堤(即今石獅市永寧鎮沙堤村)。在沙堤的董氏宗祠,據說天井左側聳立一天然「石筍」,董氏素以「玉筍傳芳」為榮。董颺先在古崗的獻台山刻了「沙堤玉筍」,無非是有去國懷鄉念祖的濃厚情懷。明末他的題字也刻遍了山石,當時盧若騰說古崗湖旁諸石為董沙河劖刻殆盡,有感而寫「石言」詩批評董颺先:「我家南溟濱,湖山忍荒僻。日月幾升沉,雲煙相疊積。何來沙河翁,僑寓事開闢。欲以文字立,易我混沌席。臥者劖其腹,立者雕其額。伏者琢其背,蹻者鐫其跖。湖光照山容,傷痕紛如刺。我頑亦何知,聞之屐遊客。不誇筆墨奇,但嘆湖山厄。勝事未足傳,我骨碎何益。願言風雅人,高文補其隙。」為古崗湖山抱屈,對董氏筆墨刻風有微詞。
可知古人素有勒之貞,以立千秋之思,除非海枯石爛,姓字刻石,傳之千年難以抹滅。盧若騰太武山上石門關題「海山第一」,姓名不知為何被抹掉?我到長崎去訪古墳,看到被原子彈燒過的金門人清代的墓碑,字跡雖模糊尚可辨認。長崎、神戶華人新墓碑,刻字之深恐是我們的成倍,三、五千年也不易模糊,或許他們刻意要防範再有原子彈之燒。
董公在古崗村周遭有十九處刻石,這是一大筆金石文化的風采,留待後人細摩娑,村民及有識之士,幾位年輕人披荊斬棘,尋找祖先殘石留漢字。因曾經地震,刻石翻倒,連「沙河子歸真」的墓碑都躺平。四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字跡已經漫漶不堪,很難識得筆跡。董森堡、李秉鈞來郵電要我解讀,或邀我登臨真跡處考石。草書對來說是我的最愛,從小自學了大半輩子,卻把董颺先的草書刻石,解讀得離離落落,心中十分失落。草書已變成速記的書寫符號,草字的結體,筆順、筆勢稍有不同的變化,就成了不同的字義,所以草書如果出了格,神仙也識不得,更何況歷經歲月的汰損!荒煙蔓草的淹埋,幸得以重見天日,董公筆走龍蛇入眼親,有待再加細斟酌。識得晉江老鄉一段文字的因緣,與草書同好,神交古人,雲深不知處!一派高古。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