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發揚「擎蚵」精神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清國。
點閱率:1,285

金寧鄉自92年(2003年) ,在前鄉長李文俊為推展鄉土特色的石蚵產業,創辦「金寧鄉第一屆石蚵文化節 」,到陳成勇鄉長,並從台中市大雅鄉農會,引進優良小麥品種,鼓勵全鄉種植,增加了小麥產業,迄今104年「金寧鄉石蚵小麥文化季」, 已邁入第13屆了,成果卓著,令人刮目相看連連讚嘆!
陳鄉長為成功地辦好此活動,結合農試所、水試所全力投入研辦,精心研究、改進創新,把這項活動辦出了卓越成果。陳鄉長把場地從原設在古寧頭北山村狹小廣場,移到林厝和平紀念公園廣大的場所盛大展開,配合園區內的石蚵、小麥文化館圖文實物展覽,靜態展示、動態活動並行,相互輝映,使文化季展出內容更具體豐富,農特產品促銷更多樣多元,美食饗宴更令人流連忘返,成果更令大眾滿意歡喜。如今金寧的石蚵、小麥文化季,已打響了兩岸三地的知名度,為在地觀光旅遊帶來豐碩的成果,我們要給陳成勇鄉長按讚!
本屆「石蚵小麥文化季」,4月18日熱鬧開囉,陳鄉長偕夫人暨鄉公所幹部,一大早就站在進口處熱情地歡迎賓客,讓民眾感動。我一走入園區,就感受到擠爆的人潮,可謂人山人海,熱鬧滾滾。八點卅分活動在電音三太子的熱舞及鑼鼓醒獅的表演中拉開序幕,陳鄉長在典禮中致歡迎與感謝詞時表示:金寧地區的石蚵產業,在地方發展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是由天然石條來養殖,沒有汙染,因受到潮汐進退的影響,口感更Q、更甜美,較之台省用尼龍繩養殖,長年在深海生長的海蚵,營養及口味的確好很多,他比喻它像土雞,因此,石蚵是金門重要的特色。
金門縣副縣長林德恭致詞,盛讚金寧鄉廣大一片的金黃色麥田,已成為觀光客來金造訪拍照留念的一個亮點,成為觀光的一項特色。他表示:縣政府為鼓勵農民種小麥,保價收購以提昇農民利益,每年約需付出台幣二億五千萬元,可見政府對農民的愛護照顧,他也不忘呼籲觀光客到金門旅遊,一定記得品嚐一下金門的海蚵麵線、蚵仔煎等美食,才不虛此行。
縣議會副議長謝東龍,期勉大家要發揚擎蚵的精神,今天我們辛苦努力擎蚵,大家才能享用甜美的海蚵。金寧鄉代表會主席陳成泉表示:石蚵營養豐富,女的食用養顏,男的食用可壯陽,海蚵真是好食品。
我從小生長在金寧鄉湖下村,也是靠種高粱、小麥、擎蚵為生的農業家庭,小學時候跟母親下海擎蚵,母親擎蚵,我負責在她擎好石條下撿拾放進蚵筐中,再由母親擔回家。民國44年以後,我初中二年級,身體長高了、長壯了,就獨自承擔起擎蚵的工作,但我擎蚵方式和母親不一樣,我仿男大人先放一塊石板在蚵筐上,再把蚵石拔起,放在蚵筐上擎,這樣就免除撿拾海蚵的工夫,但是要拔起石條要用很大的力氣,好在我很有力。也唯有用這種方式在小潮期間,蚵埕滿是海水時,才有辦法與海潮爭時間,把海蚵擎回家。
想起擎蚵的確辛苦也心酸,早期有許多人家女兒都不願嫁給古寧頭與湖下人,就是怕下海擎蚵辛苦,尤其在冬天,天寒地凍,物資缺乏,毫無防水禦寒裝備,沒有工作手套,只能用幾塊破布保護抓蚵石的雙手,一大早就打著赤腳,擔著蚵筐,踏上擎蚵的路途,從海邊下海要走過沙灘、長長的泥淖地,還得涉水,才能到我家的蚵埕工作,這時手腳都已經凍僵了,還是得咬緊牙根,勉力完成任務,我必須在潮水漲來前,趕緊把海蚵挑回家。當我在奮力拚搏時不知辛苦,等到把海蚵挑回家時,才感覺凍傷疼痛難忍,不斷地交替撫摸自己的雙手雙腳,眼淚就不知不覺地掉下來,但是我知道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看見擎回家的海蚵,就像與海天戰勝的戰利品,心中也會有一份成就感的欣喜,我告訴自己;要堅持、忍耐、奮鬥,就能成功,一切事情都如此。我們辛苦擎蚵、剝蚵所得報酬很低,所以建議政府請專家多加一些文創,研究把石蚵開發製作成養顏的保養品、壯陽的健康食品,以提高海蚵的附加經濟價值,則蚵民甚幸。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