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樂章──記顏竹君鋼琴獨奏會
音樂神童莫札特,自小即享盛名,在父親刻意栽培下,遊歷各國演出,廣受皇室喜愛。然而莫札特並不快樂,他像一支被操控的木偶,隨著拉線人起舞,終至無法忍受而辭職。重獲自由的莫札特,透過不斷自我探索,尋找「本然之音」,創造出更多的經典之作。
這是莫札特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金門女兒-鋼琴家顏竹君,在她的音樂之路上,也曾遭遇這樣的轉折。
「魏樂富(Rolf-Peter Wille)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竹君推崇她高中起一直跟隨的德國籍音樂大師。「在此之前,我努力練琴,依照老師要求,完整修飾,力求精確,直到遇到魏老師,才開啟了我全新的視野。」
原來老師的第一堂課「談」琴而不「彈」琴,他介紹音樂家的故事,解釋樂曲的背景特色,然後便讓竹君自己去和曲子對話,自己思考曲子應該如何呈現。魏老師重視學生要有想法,因此不給予過多的技巧指示,儘量留空間給他們思想和感受。
心一旦自由,靈感便不僅來自音樂,可能來自詩,來自畫,來自文學,來自宇宙萬象。竹君認為音樂的本質即在表現大自然,例如運用聲音的變化來銓釋田園、暴風雨…等現象。金門有美麗的自然風光,若能經常親近它、聆聽它,再把想像的元素放進來,那麼在音色的表現上一定更有感覺。
竹君讚嘆自然界的力量,「天籟是那樣美好,在大自然面前,我們學會靜心,學會虔敬。」至此,音樂已不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美學,一種「心」的學問了。
心靈的土壤需要美學來滋養,美學源自對生活本身的審美觀及感受力,學音樂除了音樂教育,尤應重視培養音樂欣賞的能力。可惜現今音樂教育與音樂欣賞脫鈎,這可從竹君這場鋼琴獨奏會看出端倪。金門學琴人口不少,音樂補習班林立,樂團、合唱團出外比賽迭創佳績,但為何國際上屢獲大獎的鋼琴家,開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李斯特《巡禮之年-義大利》、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等這樣的大曲曲目,竟無法吸引地區老師、學生前來呢?
「沒關係,古典音樂原本曲高和寡,我會繼續努力推廣音樂欣賞,給學琴的孩子一個夢想,也為聽眾開一扇窗,看看窗外的風景有何不同。」竹君仍保持一貫的冷靜與自信,她說:「金門場我嘗試以演講式音樂會呈現,演奏前做了導讀,原希望能配合投影片,引領觀眾進入每個樂章的心情故事,可惜找不到控制投影的音樂人。」看得出竹君對故鄉的深情,第二天還為金門孩子開了「大師班」,現場指導六位學生。
「我剛籌組台南古典音樂協會,計劃前進國小校園,推動音樂紮根。」竹君認為演奏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有限,演奏家應該從巍峨的殿堂走下來,走向民間,走向窮鄉僻壤。為什麼想去偏遠地區呢?竹君表示,大學時代曾參加台東、花蓮藝術體驗營,發現那裡的孩子多來自問題家庭,資源缺乏,音樂能帶給他們慰藉。「我一直想嘗試多媒體式音樂會,結合舞蹈、戲劇、文學,以更豐富多元的設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始終記得竹君四、五歲時端坐琴前的畫面,如今那個專注而認真的小小身影長大了,站上了音樂的舞台,透過琴鍵,傳遞她的感受與思想,也傳達她的情意與關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正彈奏著屬於自己的心靈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