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流淌四月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645

明亮的四月卻流淌著遽然的變化,一會兒夏天、一會兒冬天的氣溫令人目不暇給,早過了沒目的出門走走的年歲,但投射到一成不變的案頭上,又認為生命真的不是太有樂趣。
人總是要有追求才有存在感,也才更能發現過日子的趣味。觀諸人來人往、潮起潮落總有些事是特別上心的,畢竟生活就是緣分的積累,不管願不願意,日子總會繼續下去,對於無聊的閒事,也只能選擇不上心或聽而不聞,讓日子多些自我掌控的歸屬感,並能麻痺自己樂觀以對。
人們嘗說:「生活,心態最重要」。「看山是山」和「看山不是山」本就存在基本的認知與差異,人間是非本就難以盡表,沈默也是一種姿態、一種表達,卻絕對不能形成主流意見。於是乎有太多的沈默者被綁架歸屬於特定陣營,不充分表達意見與想法的結果,被吞噬了亦在情理之間。若然究理,反是沈默者主導了輿情走向、縱容了媒體氛圍,反讓社會成了光怪陸離、不知所以的傀儡。因為光怪陸離,所以見怪不怪;因為不知所以,所以不求精確。人們的情緒隨輿情主導,作為任政客操弄,直到忘了人倫常理、道德藩籬,甚至是找不到自己……。
但,多數人選擇忘記,更吝任何於反省。一起阿帕契,搞掉了幾顆星星,卻忘了早在洪仲丘案後就沒有似鐵軍紀;軍紀到哪兒去了?一張臉書貼圖、一則媒體轉述,會比兵防衛戍、政令宣教來得更有效率、更具破壞性。把軍人的尊榮踩在腳底,就像是把國家安全視如兒戲。拔掉幾顆星、懲罰一票人就能拾回軍紀,讓軍人保家衛民?若然如是,不如請李倩蓉們再來趟全省軍營之旅。搞錯對象遠要比搞錯目的,更令人痛心;國家到底是媒體治理,還是徒留其名?如果法令規章、作業流程都只是裝飾品,那要政府、軍隊又有何意義?問題不在該如何處理,而在完善核心價值。沒有榮譽感的軍隊,如何指望其拚搏殺敵?如果踐踏軍人就是我們的目的,那顯然目的達到了;不論是募兵制或義務役,我們永遠只找得到勞姐口中的「因為沒得選,才得從軍」的兵,大家願意將身家性命交給這些我們看不起、視其為「麻糬」的兵?
日子依舊在流淌,耳際卻只有「阿帕契」;非常「沒良心」的感謝台中捷運出了事,讓疲勞轟炸可以稍作停歇。但軍已不成軍,兵也不是那個兵;最高統帥更徹底成了媒體傀儡,除了震怒,讓二十一顆星入府謝罪,就看不到任何提振士氣、讓國人感到安心的作為,如何讓人不將其與「無能」聯意?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想不到今日社會裡最彰顯的「鍥而不捨」,竟成了無堅不摧的媒體章法與教案準則,難得的是,蒙其害者還得無限上綱、不計後果的配合演出,堪為咄咄怪事。
「8億元的阿帕契照妖鏡,照出集體弱智的台灣媒體。」弱智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弱智當神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