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料羅順濟廟拆建之後

發布日期:
作者: 林金榮。
點閱率:840

農曆的3月23日為媽祖誕辰,多年來的金門媽祖信仰及海事行為探索研究課題,例行都會參與料羅的廟慶活動。不同於往年,舊廟當初在文化管理單位以找不到歷史證據為由,又無法提出更好保存條件下,已經拆除重建新廟,我想為這件事情,找回一把打開時光之門的鑰匙。
宋代海外貿易的蓬勃興起,泉州開放為市舶司,為了對海上安全進行管理,打擊犯罪行為,設有專門機構來負責巡護,金門料羅是候風放洋的港口之一。宋嘉定10年(1217年)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濱屯要塞,嘗經略料羅戰船。次年他奏請;「創立小塞,約以百人為額。上可接永寧,下可接烈嶼,前可以照應料羅、浯嶼等地,內可控捍石井一帶港口,實為沖要。」宋代金門已有媽祖宮記載,海商對媽祖信仰有推波助瀾作用,隨著海事行為而傳播開來,順濟廟的命名始於宋代,廟額直接說明它的歷史淵源。
明朝萬曆、崇禎年間,文獻更能確定料羅媽祖廟已經存在事實,鄰近並有駐守的官廳,鄉賢蔡獻臣在其〈浯洲建料羅城及二銃臺議〉文中說:「本澳有官廳、有媽宮。媽宮之前營房對列,兵居之。」清順治18年(1661年),即永曆15年3月23日(陽曆4月22日)媽祖聖誕,鄭成功軍隊從料羅組織船隊出發渡台,3月24日抵達澎湖,最終打敗荷蘭人收復台灣,繼續海外的反清復明事業;耐人尋味的是清軍佔領金門準備攻打台灣時,統帥施琅曾為鄭成功部將,他也是在祭拜料羅順濟廟媽祖後才出海征戰。
當料羅舊廟拆除前,移除祭祀神龕時,挪出的空間,發現有一塊安置殿前的拜石,隱約可以看出是字跡模糊的石碑。1959年11月陳漢光先生來金門考察魯王塚,同時赴料羅順濟廟調查已經發現到該石碑的存在,並於1960年3月將經過發表於《台灣文獻》,相關的敘述說:「首先,我們希望在料羅獲得一些資料,因為料羅灣與台灣的關係至為密切!清代漳泉人渡台者,均以料羅灣為轉運站,台灣西渡者亦同。但是我們在料羅卻一無所獲,只看到『媽祖宮』內的一塊石碑。據云是施琅將軍攻台時所建,因為是鋪在地下,現在幾乎沒有一個字可以看得清了。」
清初設立金門鎮總兵署,料羅為前往台灣、澎湖等地海防重地之一,北風至澎湖水程需7更,至台灣10更,平日可停泊百餘艘船隻,後來閩南外來漁船也紛至沿岸圍網捕魚。為了保護本地漁民的權利,官方於乾隆21年(1756年),在料羅海岸立「示禁嶼內外不許設立繒棚」石碑,至近代才被移入順濟廟殿內。嘉慶10年(1805年),海寇朱濆伺劫料羅洋,廈門撥兵100名前往料羅、金龜尾協防。這些駐防一定員額的水師官兵,調防回任都會熱烈參加慶典,成為軍民的共同信仰習俗。
四面環海的金門島,海洋文化信仰是極其重要的地方特色,媽祖信仰在金門有近千年歷史,信眾虔誠供奉香火不輟,建祠敬稱之為祖廟,我們希望料羅順濟廟能承載豐厚的人文積澱,為金門先民歷史作永恆的見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