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媽祖信仰文化交流觀察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932

媽祖,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是極少數女性成神的例子之一,更是在這些女神中受人信仰供奉最盛的神祇。媽祖,以其孝道濟世之博愛精神,符合中華儒家之道,廣受民間崇仰,歷久彌新。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媽祖信仰文化存在著具有民間信仰的精神價值,稱得上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在這個日子前後,全國各地的媽祖廟都陸續展開各項為媽祖慶生和繞境的祈福活動;農曆三月「台灣瘋媽祖」的熱潮,也讓國際媒體廣泛報導。金門也不例外,金門媽祖文化訪問團甫於日前登陸,到湄洲媽祖祖廟參加祭典儀式,轉往泉州天后宮進香參拜,再至廈門朝天宮進香,彼此情感交流,祈求護佑兩岸和平繁榮。
相傳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為五代末期福建莆田官宦子弟林維愨之女,名默或稱默娘。林默娘生時藉宗教力量,在莆田地區生人福人,不以死與禍恐人,故人人愛敬,事之如母。死後,湄洲故鄉有祠,媽祖信仰開始在民間流傳,但未受官方認可;至宋徽宗宣和5年(1123年)朝廷賜順濟廟額,媽祖開始成為合法祠祀;歷經宋、元、明、清四朝,皇帝褒封無數,由海神信仰成為「天上聖母」。就傳統的民間信仰而言,媽祖信仰是海內外華人奉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台灣早期移民大多來自閩粵兩省,他們把媽祖信仰帶到台灣,廟宇供奉的媽祖神像大部份都是湄洲媽祖的分身。媽祖崇拜在台灣經過幾個世代的傳播發展,在民間廣為流行,已然形成區域性的重要信仰之一,並發展成為具有在地化的社會精神信仰,不但傳承了大陸媽祖信仰的內涵,更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媽祖文化,呈現多面向文化特色。
中國共產黨本為無神論者,但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民間信仰也得到解放。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日益密切,近二十多年來,媽祖文化也成為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藉著媽祖信仰的交流活動,增進兩岸人民的情感聯繫。
總的來說,台灣媽祖信仰源於莆田湄洲,並能立足本土,成為台灣居民主要信仰之一,香火綿延,冠於全球;尤其自一九八七年以來,台灣媽祖廟組團赴大陸湄洲祖廟謁祖進香,香客絡繹於途,這種虔誠的宗教情感,形成一股聯繫民族情感的信仰力量,對於拉近兩岸人民的距離,增進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向心力,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媽祖信仰,媽祖文化已然成為聯結海內外信眾情感的精神象徵。前瞻兩岸關係發展,金門和大陸的宗教交流必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