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沉思
一個星期六上午,當我經過溫哥華近郊的一處運動場,場上有成群結隊的孩子練習踢足球。綠油油的草坪上架著一個個半圓形有網的白色小球門,每個球門有一位教練負責指導一組小朋友。來踢球的差不多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家長坐在看台上,面露微笑看著孩子有板有眼的控球,帶球,傳球,一起享受陽光亮麗的戶外活動。
每回看到這樣的畫面,心中難免有些酸楚,想這不必上學的周末時刻,我們的孩子卻仍不得休息,又得趕赴一場接一場的補習班才藝班上課,更談不上有假日親子休閒活動。長久以來,我們揭櫫的教育目標: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但我們並沒有給孩子應有的均衡教育,智育一直是我們的首選,好像生活中只有課業。
秋天,加拿大野雁成人字形隊伍一群群飛往南方,牠們知道在長途旅程中,團隊要比單飛來得容易。當每一隻野雁拍打翅膀鼓動空氣,便造成一種上升的氣流,讓後頭的野雁可以輕易跟上。同時,一路不停的鳴叫,鳴叫聲激勵了彼此的意志,取得一致的動作。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在長程的飛行卻是重要的。
每當秋風吹起,聽到野雁「呱!呱!」聲,我總忍不住抬起頭往天空看,那滿天的人字形隊伍彼此牽引著,有時把人字拉得長長的,有時有些扭曲,又像閱兵分列式隊伍自頭頂飛越而過,牠們的紀律令人佩服。
野雁具有的團隊精神,是西方教育相當重視的一環,但我們甚少注重教導孩子如何互助合作,如何在團隊中協調溝通。而西方的教學活動經常設計成小組活動,從彼此分工蒐集資料,互相討論,到完成作業,甚至上台報告,是整個團隊的合作。這樣的過程是一種統整性的學習也是腦力激盪,更是團隊精神的培養。同時,知識的獲得是經過思考而有系統的,不是零碎的記憶。
那年,剛到北美頗驚訝整個社會,醫院、圖書館、美術館、老人活動中心、食物銀行、社福單位…… 到處有義工。退休的人員當義工,家庭主婦也當義工。後來更詫異發現學生在學校除了正規的課程外,還有校外義工(Volunteer)的服務時數,讓孩子實際參與社會,培養孩子服務人群的觀念。
教育的規劃當然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但教育也不應該僅僅是培養會讀書、會考試的孩子。除了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外,培養出熱愛生活,願意與人分享,願意與人合作,願意服務人群的未來主人翁,應該也是教育的基本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