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另一間教室
座落在小徑的武威戲院,是我童年的另一間教室。常常,子恆兄的媽媽,會母雞帶小雞,率引左鄰右舍的五六個小毛頭,前去觀賞電影。小孩是免費的,只要有大人帶領。
戲院門口五彩繽紛的海報,深深吸住我幼小的心靈,幾張栩栩如生的圖像,就能勾勒一部影片劇情的主部。等候入場時,總會留連忘返地欣賞當天將演出的影片,猜測可能演出內容。看完電影後,也會回顧一下海報看板,懷想一下剛上映過的影片,把主角人物品頭論足一番。
武威戲院並不大,容納個一兩百人,十幾排的木製長椅由前往後緩升。整間戲院,瀰漫著濃郁的香菸味,地板上四處沾滿踩黑的口香糖黏膠小硬塊。簡陋的戲院,不失平民的風格。放眼望去,一大片綠油油的阿兵哥,其中點綴著五顏六色,是少數的老百姓觀眾。
當年,放映電影前,全體觀眾要起立立正,聽完國歌,才能進行觀賞。此儀式,對現代人,可能百思不解的怪異。對當年戒嚴時候的我們,卻頗能理解。娛樂之餘,仍不忘愛國,不忘身處憂患中。
當年就在上述的環境與氛圍下,我到學校以外的另一間教室「上課」。一週上三到四次課,有時中午場,有時晚上場。只是晚上場,在一次宣傳砲打中戲院後,僅在雙號晚上才有。
影片種類繁多且富變化,劇情與內容大開小孩的眼界,啟迪孩童無涯的的幻想與想像力。這是電影第一層的教育效用。
電影是間教室,反射人生之種種。小時,每看一部影片,都會在心裡思忖著:這人物事忠的還是奸的。許多道德良心,在觀賞影片潛移默化中,紮下根莖,冒出嫩芽。
小時觀賞影片,真情投入,常隨劇情起漣漪,對於好人被欺凌、壓迫,心懷無比痛恨,憐惜到痛哭流涕。這是電影情感(affective)教育的一大功效,學校教室難獲取的。戲院是學校的延伸,卻扮演更額外淨化(purifying)人心的教育功能。
影片將大千世界的知識,展現在戰地孩童的眼前,刺激著思維,增漲了智識。這間學校之外的教室,在零壓力下學習,效果似乎出奇的好。
全神投入影片觀賞中,早已忘記身處戰時戰地,更不在乎坐的是硬梆梆的木板椅,呼吸的空氣多混濁,人聲多吵雜。如今已不在的武威戲院,滿載我們一段開心又刺激的成長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