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誰有歷史眼光﹐誰就是金門歷史的巨人

發布日期:
作者: 邱英美。
點閱率:2,546

近日有趟紹興之行,發現他們對地區人文素材之運用,實令人歎為觀止。魯迅旋風從古城賣到市郊,小說裡的情節具形化了,遊客一路追隨魯迅的足跡,說故事聽故事,吃著茴香豆,一起發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喟嘆。
 王羲之的蘭亭曲水流觴、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全都賦予了生命;甚至拉到神話時期,與大禹也接上了關係。至於紹興原是吳越春秋越國之地,勾踐復仇之鄉,許多演繹出來的神話故事自是不在話下。傳說當年勾踐振旅北伐,老百姓以壺酒犒師,所以在柯岩風景區的廣場,便形塑了公共造型藝術,一個是勾踐「投醪勞師」,把黃酒傾倒入河中,軍士臨河汲飲水酒,以勵士氣,以壯軍聲;旁邊再鐫刻「壺酒興邦」四字,整個歷史故事就鮮活起來了。
 金門發展觀光亦是千年一遇。因為金門的歷史背景資料豐富,只要能夠好好發揮,就有取之不盡的資源,端視我們站在甚麼高度?採取甚麼視野?付諸甚麼行動?
 金門有兩個鄉村發展觀光可以著墨,其一是古寧頭,其二是金門城。這兩個村庄都有它的歷史性與影響性,材料現成儘有,只是要怎麼挖掘出來,怎麼營造呈現而已。
 1949年古寧頭之戰,只打了短短三天兩夜、56個小時,卻影響台海兩岸分裂分治至今66寒暑,因此,有人說古寧頭是現代赤壁。
 古寧頭以前是陸客觀光的禁地,自從年初開放落地簽以後,古寧頭線變成陸客自由行的最愛,不僅觀光公車搭乘人數暴增,景點更擠滿了人潮。因此,如何掌握歷史機遇,營造古寧頭的觀光內涵,已成為當務之急。
 古寧頭的熱門景點有林厝和平紀念園區、古寧頭戰史館、北山播音牆、慈湖三角堡等,這些景點雖然不錯,但不是缺少內容就是缺少故事,不免流於空疏,美中不足。發展觀光首先要能講故事,今天不僅要能鋪陳古寧頭大戰的歷史故事,更可以將歷史的縱深拉至明末鄭成功時代,例如鄭成功和清朝甲板船曾在古寧頭外海烏沙頭有一場極關鍵性的仗,其歷史意義不亞於古寧頭大戰。政府部門可以結合文史工作者來做。
 發展古寧頭觀光要植入文化要素、歷史意象,不只文字,還要有圖騰,具體標舉戰爭的歷史意義。兩岸如能在古寧頭安魂、建碑、立廟,建立一個戰爭與和平博物館,凸顯兩岸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意義,誰有這個歷史眼光,誰就是金門歷史的巨人。
 其次,共軍兵敗北山紅土斷崖,國軍在北海岸火燒戰船,這有如三國時代曹孟德兵敗赤壁,遭火燒戰船一樣,歷史的背景與影響相似,然而蘇東坡的一篇赤壁賦千古傳頌,古寧頭紅土斷崖如能形成賦牆詩壁與雕塑,就可以今古輝映,與歷史永流傳。
 再說歷史名區金門城,洪武20年(西元1378年)江夏侯周德興首築守禦千戶所於金門城,這裡面有寓言有風水有傳說,而以五馬拖車的傳奇故事最為雋永,但一直缺少演繹與傳揚,以至於湮沒不彰,實在可惜。
 金門城應發揮它的歷史特性,作整體的規劃與開發,金門城人晚近一直希望恢復城牆舊制,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城牆蓋成之後,可在廣場塑造宏偉而具象的五馬拖車公共造形藝術,配合北門明遺老街的整修與活化,成為金門城的歷史圖騰;其次金門城是金酒的發源地,是金門人幸福的泉源,應該導入觀光的元素,成為行銷金門與金酒的張本。
 胡璉將軍在反共抗俄的大時代,創立了金門酒廠,意象多麼凸出鮮明,民眾至今仍受其惠。金門人雖然感恩戴德,但一直無法營造其歷史意義,讓胡璉活在寂寞的歷史裡,讓金門城失去了它的歷史地位與文化風華。
 如果我們要讓觀光客深切體認,沒有到過古寧頭,沒有飲過金門高粱,就等於沒到過金門,浙江紹興的作法或許可資借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