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正氣話浯島怒潮思神州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延宗。
點閱率:855

5月6日,風和日麗,我到金水國小入學,徜徉水頭厝風情,遙想出洋客故事。
「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俚語點出風情萬種的水頭,造型多元的洋樓古厝即其多情之處,金水國小與得月樓、僑鄉館為三大代表,並可概略瞭解先民落番背景全貌。
金水國小為僑資挹注創建的學校,展現出家鄉自早即對教育非常重視,華僑出錢出力,協助家鄉搭橋舖路,時有所聞。在那「十出,六亡,三在,一回頭」的落番年代,金水國小回字型建築,正也寫下異鄉金僑「衣錦還鄉,回饋鄉里」的自我期許,而一群群活潑學童與朗朗讀書聲,相繼將那精神延續至今。
旅居紐西蘭的遊子,「家鄉的祖厝草在住」是幼年起對故鄉水頭的印象。2003年初春,耳順之年的遊子首度返回金門,回到水頭村4號阿爸住的祖厝,當嬸嬸拿著鑰匙打開大門時,看到祖厝就如同媽媽講的模樣,祇有草在住,也觸動他寫下〈家鄉的祖厝草在住〉等詩作,返金之刻,他分享阿爸曾說,阿嬤早逝,阿公挑著竹籃四處賣菜,前籃即放著襁褓中的阿爸,後籃才放著待售的青菜,後來,阿爸與阿母結婚後,一起到印尼工作。
每次到水頭,我都會想到遊子,如今4號古厝經國家公園整理,煥然一新,並委由專人經營民宿,而一棟棟典雅建築與精美洋樓,相繼寫下變動年代出洋客的故事;金水國小後來相繼成為怒潮學校與正氣中華報的所在,也讓這所歷史建築增添更豐富的元素,古寧頭戰役後,十二兵團進駐金門,水頭一度成為軍事核心位置,怒潮學校與正氣中華報也在金門投下小小漣漪,前者後遷北台灣新埔,但部份學員留住金門,也在公教界貢獻不少心力,後者為則係金門日報前身,如今更是海內外金門鄉親的精神糧食。
國中時,首度到水頭,即到老同學黃發達水頭40號的家,古樸別緻的四合院,描繪著浯島家園的農村生活;而村裡的多少年輕人,踏著前人足跡出外發展,或投考軍校、或升學就業,發達兄等即投入海軍陣營,至今則偶有連絡;今年初春,當年投考中正理工學院,如今也告別軍旅的陳火炎返金,相約在水頭茶敘,再度走過發達兄的家,方驚覺原來我們早已走過四十餘個春秋。
拜訪水頭,常去黃國田學長家坐坐,拜會他老家一對兄弟,熱心服務鄉里的里長伯黃大哥,以及目前退休,偶而撰寫聚落傳奇的黃國龍老師。水頭的故事,始終精彩,由黃啟政老先生的講古、到黃國龍老師的說今,以及黃靜柯老師的水頭社區傳奇,這個聚落的身世相繼精彩呈現在世人眼前。
拜會水頭,再度回顧二十餘年前,應黃里長要求,派遣弟兄協助清理酉堂前日月池的布袋蓮,往事如煙,而古厝依然典雅,洋樓依然亮麗,傳說依然是傳說,老同學的金門情誼也成為彌足珍貴的記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