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華僑銀行與金門僑匯
隨著金廈兩地交通頻頻往來,每回走在中山路上,都會在廈門華僑銀行駐足逗留片刻,企圖尋找些與金門有關的歷史脈絡。
1919年福建幫華資創辦新加坡華僑銀行,金門人許允之,曾經任職其公司,他是1890年出生在後浦南門,做過金門教育會委員、金門縣學校校長,題寫了公司代表性的「新加坡華僑銀行有限公司」字體,有「星洲三大書法家」之稱譽。華僑銀行為國際匯兌金融機構,辦理華僑在國內各地解款業務,上個世紀20年代在廈門設立分行,同時成立更多處營業分行,由南洋匯款,在廈門華僑銀行兌付,手續便利付款快速,馬上贏得海外華人的熱烈迴響。據1938年《泉州日報》的反應,華僑銀行與中華郵政聯絡,在各埠收發信款,以不津貼工資的方式,欲轉移民信與中國銀行的生意,幾乎後來居上,民信局更難與之競爭,金門的僑匯多數也通過華僑銀行來轉帳兌款。
多年以前整批的廈門華僑銀行僑匯單據,從設立之初到1950年之間的珍貴內部管理檔案資料,陸續流入到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的文物市場及收藏家的手裡,2011年前往北京,在潘家園文物市場,也看到類似的展示收藏陳列,可見流通數量之龐大及華僑文物受到的重視度。目前就所看到的金門人收款簽押的票據,多數由金門人陳景蘭號召海外僑商籌組的金門輪船有限公司,辦理簽領代轉服務。金門輪船公司在廈門設有辦事處,固定的金星輪航行金門、廈門,會把這些僑匯準時送到受款人家裡。私人部分有黃廷宙、董允耀、董光聽、吳瓢、許慎治、陳清吉、何清如、薛彩賢、王鐘岳、王曉治、周金錠、歐鍾搖、鄭廚、許珠等人。1934年3月金門建設協會成立,鄉親匯款回來金門幫助家鄉各項建設,華僑銀行的匯單說明了史實,多張由林則揚、黃肖岩具名簽章,這也能解決林則揚生前名字的身世之爭,提出一份有利的證據。
抗日事變發生,華僑匯款激增,1937年10月金門淪落日軍手裡,南洋僑胞當下即成立金門難民救濟委員會,由新加坡通過華僑銀行撥款的金門難民救濟捐款,簽署人為洪朝煥(金門建設協會執行委員)及金門難民救濟委員會財務課,成為少數難得的抗日歷史文物。
1938年5月廈門淪陷,民信局幾乎呈現停頓作業狀態,華僑銀行仍然能正常運作,一張1939年5月6日後浦頂街的天生堂中藥店,店主鄭維橋存入12個月5000元的定期存款,印鑑票存單被意外保留下來。而搬遷到鼓浪嶼的華僑銀行,匯到金門的款項,整理出有蔡彩慶、邱松年等人。
除了廈門華僑銀行的資料外,1938年1月1日由日本台灣福大公司,在金門設立出張所,後來改組為金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島上瓷土、玻璃砂等物質的掠奪。1940年開發公司營辦大通丸,約40噸,開始航行金門廈門,並與廈門勸業銀行有業務往來,故在廈門也留下不少的票據。
僑匯是僑鄉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具體表現,廈門華僑銀行的文物連結,正好見證金門華僑歷史的百年人文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