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李福井的歷史報導文學

發布日期:
作者: 邱英美。
點閱率:998

報導文學在中國起源很早,史記雖然是一部著名的史書,但是它有報導文學的影子,只是當時沒有這個名稱而已。
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史記,太史公司馬遷,不僅是一位報導文學大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記者。他的寫作方式有別於左傳,左傳是編年體,以一種理性、冷靜、平實的筆法,用字簡潔、清朗、明快,它的敘事方式不慍不火,是很優美的散文。
太史公則不然,他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訪問耆老,搜集史料,踏訪山川,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司馬遷距漢初楚漢相爭不過六十年的光景而已,所以他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親身訪談,掌握第一手的資料。
因此,太史公的史記是以報導文學的方式所寫的史書,他以感性的筆法寓褒貶之意,有詠嘆,有浩歌,直書胸臆,跌宕起伏,是加入個人情感的敘事文學,雖然是歷史,但有文學的味道,開中國歷史上報導文學的先河。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儘管法度謹嚴,都是良史,但缺少文學的味道,也就是缺少報導文學的文彩。史記雖是報導文學的極致,但是他有屈賦的味道,所以是近似離騷體的報導文學,魯迅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金門文史工作者李福井受太史公影響甚深,他喜歡讀史書,有敏銳的歷史感,也採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地毯式尋訪耆老。他以十年的時間踏訪古戰場,再以報導文學的技巧呈現,寫下《1949古寧頭戰紀》。鄭善禧老師說古寧頭是現代赤壁,這樣一場曠古絕今的戰役,常為人所輕忽,李福井是古寧頭人,他責無旁貸。
李福井又以五年的時間寫《烽火甘泉-金門高粱酒傳奇》,也是以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的方式呈現。金酒是金門的金雞母,是金門幸福的泉源,這樣一件事關重大的產業,居然缺乏一部歷史論述,李福井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就是想為紛擾的金酒創業史還原真相。
他以老子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及陳之藩謝天的哲學概念的高度,為金酒的歷史人物定位與定調,他的微言大義,希望當事者的家屬看得透。
另外,李福井近期完成的《金大崛起-魔法校長李金振》,不僅紀錄了十七年的金大創校史,更將時間軸拉到八百年前的燕南書院,將創校校長的貢獻與朱熹和胡璉將軍齊名,為李金振做了歷史的定位。
李福井要為金門寫四部大書,除了上述三本之外,還有一部是《八二三史記》。既然定位為史記,即是想師法太史公的筆法,為金門這個冷戰島留下歷史記錄。他已經在兩岸三地搜集資料四年,還要花三年的時間書寫,能不能克竟其功,還要看因緣了。
有人說李福井的口述歷史獨具史識,能夠見人所不能見,言人所不能言。他想為金門寫史的願力極強,常說《金門百年史綱》從民初到建縣一百年,這裡面的歷史曲折而豐富,若能以第一手的親身訪談,田野調查,而不是搬用舊資料,將更能完整呈現金門百年的歷史風貌,這些都是金門歷史的瑰寶。
如今已從職場退休,步入初老階段的李福井,念茲在茲仍想為金門寫歷史。我相信史才、史德、史識兼備的他,只要史家之筆不輟,涓滴之水終將匯成巨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