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渡頭古碑記
後浦的同安渡頭是古時候到同安縣城的官方碼頭,走內海可以直達同安劉五店碼頭;同時與廈門對渡,往廈門第五碼頭或沙坡尾靠岸,數百年維持金門與內地的交通往來。
清代金門的政治中心轉移到後浦,商貿隨之繁榮興盛,同安渡頭的航運量日益增加。光緒七年(1881年)由後浦東門人林豪為首,倡議募款建造同安渡頭石橋,全長190丈(約674公尺)從陸地延伸入海,較不受潮汐的影響,大大改善旅客上下船的安全。所有款項費用由地方士紳及旅居日本、上海、新加坡等處的鄉僑熱心捐出,鄉賢林乃斌稱:「同安渡頭海灘淺遠,舟行甚苦,人民病涉,先生(指林豪)即倡議集捐敷設長橋里餘,民眾稱便,諸紳董及捐戶均列名碑記。」
日本佔據金門時期,同安渡頭成為對外的唯一碼頭,日軍設立檢查哨嚴密監控島民的出入。抗日勝利後,同安渡頭橋基漸毀,1949年2月《顯影月刊》刊載說:「本縣唯一碼頭同安渡頭,為金廈交通要道,該橋係以石條構造,年久失修,現石條折缺甚多,來往旅客失足跌傷者日有所聞,此次本縣貧民恤賑會特發起修造,經日前派員前往勘查折缺額數,唯現下石料殊貴,數目驚人,因借本刊發表,海外熱心人士,如肯解義襄,可函交該會,以便進行去。」同年3月該刊發了一則通訊稿言明:「金廈交通之碼頭同安渡頭,年久失修,旅客頗感不便,經誌前刊,本縣挑挽工會在許加佑發起之下,策動全體工友,自動義務修葺,但為潮汐關係,未能一舉成功,相信眾擎易舉,不久就可完成,如諸工友之義舉,志殊可嘉。」
唯稍後國軍轉進駐防同安渡頭,終止金門與大陸的交通,連同碼頭、路亭、各類石碑等帶石頭的構件,一起埋入或拆除擊碎作為防禦工事材料。首先出土的是建造石橋紀念的石碑〈建造金門石橋碑記〉1986年金門興建碑林,移至縣立圖書館(今福建省政府)後面展示,現已在文化局廊道重立。
解除戰地政務後多年,駐軍剛撤防同安渡頭,常流連後浦海邊,無意中在碉堡外發現一塊階梯腳踏石,翻面竟是有文字的殘碑,辨識出是一系列捐款名單。出乎意外的是連自己的外曾祖父董赫也名列其中,他是整個路亭工程的負責人,清末民國初年古崗村已組匠幫班底,有承包或協助外來內地匠師的實力。惠安籍大木匠師王益順受聘到金門建宗祠時,泥作部分就找在地的董赫搭配完工。金門石橋完工幾十年後,利用募款資金在碼頭續建路亭,提供候船旅客遮風避雨及休憩,這些殘件應屬於路亭的碑石。書寫碑文署名「里人許允之」,許允之是後浦南門人,年輕時遠赴新加坡,再赴印尼發展。1914年他曾自南洋歸來作詩〈同安渡〉曰:「久別同安渡,驚心景物殊,飛沙填海滿,倦鳥入山孤,前輩年皆老,後生面稍疏,為懷北堂草,急急就歸途。」許允之有「星洲三大書法家」美譽,金門縣縣長韓福海去思碑、碧山睿友學校校名等都是出自他的墨寶。
同安渡頭有多種人文風貌,古石橋雖已毀,憑涉及金門海外交通情況的古碑若干記事,重新回顧歷史長河的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