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一定要結婚
「如果結婚不會更好,我不一定非結婚不可喲。」
這是此次來加國看兒子,兒子向我們拋出的第一個震撼彈。
「但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走過的呀。」老爸試圖軟性勸導。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誰說別人走過的路我一定要遵循?」
「我是為你好,人生的道路有人相依相守好過踽踽獨行。」老爸仍不死心。
兒子搖搖頭。
老爸急了:「那…那……我把你培養到這麼大所為何來?我會覺得很遺憾!」
「您是真正為我好還是為您自己?您是想滿足您人生的設定抑或存在著面子問題?這是一種極細微的觀照,要很誠實的面對喔。」兒子維持一貫禮貌但語氣十分堅定。
老爸默默走開,辯不過兒子卻也無法認同他的觀念。老爸不明白「像含飴弄孫這樣簡單的幸福,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嗎?」
我知道他們使用的是不同的語言,很難有交集。
但,果真尋不著交集嗎?
我理解在西方受教育、成長、工作的兒子,不願被「社會共識」所捆綁,讓每個人都變成社會要他成為的樣子。為了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而放棄自我,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高。兒子認為個人擁有較大的自由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舉止,才能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幸福,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兒子站在制高點上宏大敘事振振有辭,我腦中卻浮現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的一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是否自由與遵從不必然是一種對立的概念?是否有一種超越理性的、思辨的、本質的、絕對的東西,可以融化一切對立?就像在電影《第五元素》中,柯本用愛喚醒了第五元素莉露,最後與其他四大元素地水火風一起拯救了地球。
愛是第五元素,也是五大元素之首,我們終將發現,所有的哲學思辯、分析解構、再解構,最後最徹底的解構是回到生活與生命,而生活與生命的內容是那樣幽微、多元而充滿細節,沒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可循。譬若親子之間的互動,究竟屬教導或干涉?關心或控制?其間的界線很難分辨。西方哲學的困境可能就在於發現世界並不存在什麼絕對的東西,沒有什麼本質、深度,沒有什麼過去未來,當下就是一切。或許人生在世最深沈的基礎結構,是馬克思舍勒所洞察的「愛與親密無間、心心相印與攜手共進。」
「家」不是說理的地方,而是談感情講詩意之所在;家庭幸福之鑰絕不在硬邦邦的抽象推理,而是生活中存在詩意的部分。中國人講由情入理,說明了中國人的理性正是從情感發展起來的,這在李澤厚的《情本體論》詮釋得最為透徹。他說中國的「道始於情」、「禮生於情」即是為了協調和構建理欲關係,使情生於欲卻不等於欲,情中有理卻又不等於理,不以理滅欲,也不縱欲反理,而是儘量融理入情,以情化欲,成為「道」、「理」。
親愛的哲學家兒子,當你高唱不婚論時,是否看到傳統金門老爸錯愕的表情?是否能夠體會中華文化純度百分百的老爸「人生在世要能通情達理、處事圓融啊」的肺腑之言?讓哲學主題回到人間情感,讓哲學形式回到日常生活,珍惜、感恩、體諒、了悟,就不會存在任何「當西方遇到東方」的問題了。
當然,私底下我也為兒子的老爸做了心理建設:婚姻的確是個人之事,只要兒子扮演好兒子的角色,孫子與我們何干呢?最後不忘補上一句:「你管兒子怎麼說,世上沒有絕對的事,等他被電到了,一切理論都會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