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的錢浪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鈞堯。
點閱率:742

很少人知道,可以從海路出發,轉進大陸。大學時,口袋貧瘠,曾參加旅遊,高雄出發,抵達澳門,再搭車到大陸。也不遠,就國父的故鄉翠亨村。
記憶深刻的是搭乘郵輪。船艙附設舞台,舞曲一熱、霓虹燈一滾,我也被逼迫著上去,亂滾亂晃。那在民國七十幾年,大陸經濟還在沉睡,民風非常保守,大陸籍船員在一旁看著。那模樣是羨慕與認命。沉默中,嘴角浮出了冷冷但友善的微笑。我與一名船員不小心對上了眼,都知道我們的距離不只是短短五米路,而在台上與台下,我們當時以為這個溝,猶如一座太平洋。
後來這船員跟我說話了。說他來自武漢,給了我兩組電話號碼。一組是他老家,另一組是住在台灣南部的姨婆,讓我上岸之後,幫他尋親。我認真打了幾回電話,都找不著他姨婆,當我帶著遺憾、愧疚,回報訊息時,竟也電話不通。我手持寫著號碼的薄紙,內心皺得厲害。
當時,兩岸經濟懸殊,更多出版商把腦筋動到大陸,聘請知名學者翻譯,但領取微薄稿費。薄與厚,不過一種對比。薄,在當時是厚了,放到這當下,便是灰了。一次參加夏潮基金會座談,一位教授早年擔任報社編輯,他每一年的重點工作,是走訪大陸首善城市,交遞報社稿費。他所到之處沒有鋪上紅毯,但作者群的殷殷期盼,倒讓他覺得,他是踏上了月光銀毯。光,在眼底,是喜不自勝從心底漲上來的潮,他們拉他的手說,要這份錢繳學費,得賴這筆錢辦嫁妝。多年前,教授將結束副刊工作,正想踏上行之多年的稿費之旅,他們紛紛勸說,別來別來,路途迢迢;有些則說得直白,犯不著為了區區稿費,專程搭一趟飛機。
才幾年光陰啊。大陸進展飛快。
這些年到大陸交流,雖兩岸踏訪跟交流都多,仍免不了彼此探底,月薪多少啊、演講費、稿費?關於這些,台灣在八○年代都已訂下標準,而且數十年未曾更改絲毫。然而,巷口的牛肉麵都已經從台幣五十塊不到,漲上百來元了,大學畢業生仍固執著一九九三年的標準--惡名昭彰的22K。
九○年代,很多大陸同胞偷渡到台灣,台幣奇貨可居,三塊台幣可兌一塊人民幣,若心硬一點的,堅持不讓價,一千台幣還可兌上四百人民幣。北京旅之後,我畢業上班,薪資兩萬四千台幣,人民幣約八千。八千,這甚麼概念?我一個人幾乎賺足二十個大陸畢業生,且是教授薪資的十倍。不少同學畢業後,趕赴沿海地帶新開發的經濟特區上班,大陸、台灣各一份薪。這些同學快速地成為新富,在人生旅途中漸行漸遠。
一九九三年從北京返台,非常不習慣台北的高物價。但今年底到北京,一碗羊雜湯索價二十多元,台幣百來塊,仍見人潮川流。人潮這般流法,即可料到這不能算貴,甚且是平民價位了。
我意外地發現「中原」的移動。以前是長安、洛陽,後來是上海、重慶,然後八○年代,台北就是中原。但一如朝代興衰,北京奪回了帝位。
台灣優勢不再,不再撒謊說,要拯救大陸同胞於水火,如今倒得反向思考,怎麼可以優游自主,不被大陸的經貿給左右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