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夢1960」觀後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先正。
點閱率:797

夢,每個人都有夢,金門人的夢是什麼?
李子恆的〈番薯情〉唱著:「細漢的夢是一區番薯園,有春天也有風霜,番薯的心是這爾軟,愈艱苦愈能生存。」道出島嶼金門人的夢想,期待春天,但也不畏風霜,有志氣的金門子,其心柔軟堅強,愈挫愈奮,勇於冒險。
由此想到金門的故事很多,七月十二日下午,我赴文化局演藝廳觀賞「金門夢1960」。進場稍晚,全場幾乎已客滿,貴賓席第三排尚有一個位置,乃冒充貴賓大膽入坐,與隔座的林主委稍事寒暄,之後序幕開演,演員們賣力演出,演繹著金門人為了出人頭地,冒著「六亡、三在、一回」的風險,不顧一切,毅然落番,將高堂老母留給妻室奉養,男人臨走前告訴妻子:「等我回來。」
忽見林兄拿出手帕拭淚,想事出有因。當晚,見林在臉書寫道:「等我回來!家母就是因為這句話,苦守珠山老宅八十二年,我不禁流下對母親思念的眼淚。」據悉,林母是珠山僑眷,出生於新加坡,十幾歲被送到珠山當童養媳服侍婆婆,日後因南洋失聯,生活艱困。寒門少年奉母命赴台就學,之後從軍有成,官拜少將,退役後返鄉奉養老母為樂,高堂今年辭世,林兄曾在副刊著文悼念。
那天我們觀賞這部舞台劇,覺得演出內容有新意,劇情感人,音樂動聽。有立體佈景,也有透視繪製的街景。演員雖是業餘,排練時間不多,但演技精彩生動。觀眾喜愛又感動,謝幕後,獻花合影,絡繹不絕,我也抓住機會,向前表示敬意。友人希望我貢獻些心得,但我自忖外行,謹先就上半場,試著說些淺見。
序幕主題是落番,除了有精彩歌舞,亦有銀幕影片,上有文字說明金門島地斥鹵而瘠,近山者多耕,「近海者耕而間漁,水田稀少,所耕者皆堯角山園」,對這幾句話我心存疑問,回家翻查《金門志》,發現原文是「近海者耕而兼漁,水田稀少,所耕者皆磽确山園」。文字訂正,此雖小事,但好還要求更好,避免日後到台盛大公演時,仍有錯字,美中不足。
第一幕主題名稱初醒,時代背景以1945年為起點,之後,國府退守臺、澎、金、馬,金門歷經古寧頭、大二擔、九三砲戰等戰役,蔣中正總統復位視事,以「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勉勵國人積極從事反攻復國大業。舞台上但見僑眷阿嬤口唸:「白銀白蒼蒼,眼淚滴斷眠床板。」眾多舞者在舞台的貞節牌坊前翹首企盼,左等等、右等等,等待良人。黃明芳飾阿嬤唱著幽怨的「七娘燈」,南管嗚咽鳴唱,織女等候牛郎,一年又一年,在頓挫的旋律中,阿嬤雖知南洋夫君已往生,仍再三呼喊著亡魂:「你要回來!」觀眾席中多情男女,聽到婦人如泣如訴,紛紛鼻酸。
第二幕主題是復國,以1955年823砲戰前三年為時代背景。唐議員客串飾演教師,教小朋友注音符號,生動有趣。帶領小朋友唱著:「領袖的誕辰在今朝,祝福你!祝福你!祝你壽比南山高。」這首歌,四、五年級生耳熟能詳。劇中黃允得飾老兵維妙維肖,老兵不忍守活寡的阿鳳(鄭淑芳飾)受苦,以山東腔說著:「俺心疼啊!就讓俺來照顧妳。」劇中老兵對愛情的期盼落空,阿鳳掙扎在禮教的桎梏中。
第三幕以擎天為主題,1958年823砲戰為背景,老兵站在舞台右後方,以堅毅身影,隱喻老兵沉著應戰。但所放影片的文字簡述,說「中共向金門列島發射四十七萬發砲彈,平均每平方公尺的金門土地落彈四發」。對於這幾句話,我有小小意見,因為以總落彈量除以金門土地面積,正確的講法應是每一千平方公尺有三發,此事,周成來老師早就投刊書報更正,但仍有不少人沿襲誇大的錯誤論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