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堡
金門戰地政務實驗時期,民眾出入海防管制區,皆要接受軍方崗哨查驗蚵民證才能放行,因此都稱為蚵管哨。後浦地區下海的蚵管哨有二處,分為同安渡頭及雄獅堡,少數為了配合潮汐作業,會從夏墅W038據點下海。
雄獅堡原為後浦大媽祖廟的舊址,正門朝向大海,旁邊建有昭忠祠。清初曾修建過媽祖廟,嘉慶年間金門鎮總兵官許松年上任,看到媽祖廟旁,有死於征戰或無人看管的班兵棺木疊層交加,海邊墳墓也長期遭受潮水侵蝕,到處暴露著屍骸白骨,激起這位總兵官的憐憫之心,遂於嘉慶14年(1809年)建昭忠祠來安葬及祭祀這些亡魂。抗日勝利後,媽祖廟因年久失修,開始向海內外鄉親籌募重建款項,正準備好資金買材料時,沒料到趕上國軍轉進金門,廟宇沒蓋成,反而被徵調土地,成為設有政戰點、機槍堡、彈藥室的軍事碉堡。
雄獅堡是我童年生活回憶重要的一部分,家中的蚵埕在建功嶼後面,憑據是一張1962年300株蚵石,用99足赤金5錢典當的民間契約書。自小從南門頭住到南門尾,還沒上學讀書前,已經能獨立摸索走過這一條漫長的水路,到達牡蠣採收區。莒光國小畢業後,進入全國首創九年一貫的實驗中小學。那時金城實校運動場還在施工,晨昏升降旗時都會看到雄獅堡官兵的作息活動,較多看到的是端槍執勤的衛兵及軍犬怒吠的場景,碉堡旁邊種滿瓊麻及設置軍事阻絕物,且埋設無數的地雷,平常無人敢誤闖靠近,怕引來衛兵射殺或不必要的麻煩。
戰地政務解除之前,雄獅堡屬於金西師所管轄,蚵民下海,除了查驗是否為持證本人,需繳交蚵民證後才能放行。保管的蚵民證放置在崗哨簡易帶插座的木板上,編上流水序號,管制人員的出入情形。每一位蚵民應在規定的時間返回,從何處蚵管哨下去,依然還得返回原處取證上岸。但是軍方開放作業的時間,往往不是適合下海的區段,起早貪黑的蚵民,都是為了生計討海謀算,有一次陰天潮水已乾而天色未亮,哨兵遲遲不願放行,經過民眾的反覆央求,引起駐防的軍官出來咆哮斥責:「你們說下海就下海,難道大海全是你們老百姓的嗎?」一位大膽的蚵民低聲回應說:「本來就是!是你們來了,我們才有限制的啊!」
雄獅堡崗哨配備有警報及戰情電話,軍方遇到臨時突發緊急狀況,會通知蚵管哨衛兵以哨音催促蚵民上岸,或者升起紅色警戒旗,拉起警戒線,要求海面淨空,嚴格執行人員短時間迅速撤離。八○年代,大陸漁民越界情形日益嚴重,後浦海域一度管制規定蚵民不能戴斗笠或者自己的帽子下海,必須由哨兵發給紅色或黃色等不同顏色的鴨舌帽,成為海上明顯的移動目標,來監控蚵民禁止接近大陸漁船,進行非法走私交易。
當雄獅堡駐軍撤防後,側間的蚵管哨禁示牌馬上被毀棄,正門掛起「金門縣老人權益促進會」招牌。進入國徽圖騰下的壕洞,兩旁隱約可以辨識臥薪嘗膽、聞雞起舞圖樣,都被過度迷彩油漆塗抹掩蓋掉,增加搭建的設施空間,絲毫感受不到肅穆的軍事氣息。
雖然雄獅堡建築體依然存在,歲月離去後的容顏卻褪色轉變;而心中仍停留在昔日秘境的迷戀,風采一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