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橋的馬兒頻回頭
一位真性情的妹子贈我一片「旅夢二十」音樂光碟,她雙眼漾出正午艷陽高照時候,才得見的黃金光芒,以熱烈又興奮的高音跟我說話,我感覺她是從心底集結一百朵笑靨拱出這幾句話來著,她說:這是一張非常珍貴的CD喔!妳今晚一定要聽喔!要用心聽,妳一定會大大感動。我低頭凝視手中的光碟片,抬起頭,她已經飛遠了,我連一聲謝謝都還來不及說呢!她總是那麼忙碌,像個快樂的小精靈,四處散播歡笑和愛。
這一晚,我照著妹子的叮嚀,預備一顆虔敬的心,開始「旅夢」。「哪有姑娘不戴花?/哪有少年不馳馬?/姑娘戴花等出嫁/少年馳馬訪親家……,原來是大詩人鄭愁予的旅夢二十週年音樂會,製作人是張世■,將詩人的詩文譜曲,由李建復、陳儷玲演唱,不獨歌曲動聽,詩人也在這張專輯中闡釋自己的作品,並暢談其創作背景與創作時的心情,的確是值得細細品賞的好東西。也緣於與詩人有一點小小交集,就是我們都有北臺灣雨港的記憶,腦海中濡濕的山城剪影,與充滿故事性的港口交響出最動人的美麗與哀愁;所以聆聽這些歌曲,會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是的,我在基隆出生、成長,而詩人是這座城市的過客。
前頭引的那幾句歌詞,是1950年詩人題為〈牧羊女〉的詩作,我喜歡這首詩的樸實無華,第一段,詩人的筆,將懷春少女的心思與瀟灑少年郎的倜儻,鮮明勾勒出來,流暢地展開在讀者眼前,像一幅巴比松畫派的田園畫,透露著甜甜的果香,教人心盪神迷。第二段「哪有花兒不殘凋?/哪有馬兒不過橋?/殘凋的花兒隨地葬/過橋的馬兒不回頭」。聽到這兒,我的心揪結起來,這景況太悲涼,殘凋的花兒隨地葬,讓我想起清代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讀來雖有一抹淡淡的哀戚,但心裡總還留有一絲的盼望,聊堪慰人。唯那過橋的馬兒不回頭似乎太決絕了,揣想詩人寫下這詩句時的心境,是灑脫放逸?落拓不羈?抑或是所謂的大丈夫當如是也?我從座椅上起身,斗室裡來回踱步,思想著這不回頭的詩句,何如馬兒雖向前,頭也頻回?雖說人間事離別最傷,實則亦無須作到像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般情執;然而,過橋的馬兒頻回頭,是足以慰藉隨地葬的落英,讀者也能少幾分肝腸寸斷。
近幾年,筆者與金門男士近距離相處,發現「鐵漢柔情」是相當貼切的形容。當我唱起詩人的這支歌,啊!詩人的心懶了,啊!他的馬累了,那時黃昏已重了,酒囊已盡了。詩人就是詩人,不管歷經多少歲月的淘洗,漂泊的心仍在,雋永的氣質依然。聽哪!我身邊這一位金門男士正隨口哼起「哪有花兒不殘凋?/哪有馬兒不過橋?/殘凋的花兒隨地葬/過橋的馬兒頻回頭」。我雙手拍起掌來叫好,過橋的馬兒頻回頭,所以,我們才有今天的二重唱。這造化,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