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的唐人街
今年夏天,有機會再訪美國舊金山。在這座國際都會的市中心,有著一處異國情調的街廓---唐人街。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不少廣府人背井離鄉出洋謀生,時值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發現金礦興修鐵路,西方殖民者紛紛在廣州、香港汕頭等地設館招工,大批廣府人被賣豬仔販運出洋,開闢鐵路或開墾金礦。淘金熱驅使著廣東青年的出洋夢,持續往新大陸移民。1882年,美國以《排華法案》(Exclusion Act)限制華工入境,此時仍有大批人通過買「出生紙」,讓所謂的「紙面兒」(paper son)冒名頂替出國。「金山伯」,是早年廣東人對華僑的俗稱。金山伯的稱謂,映照了當年華僑的艱辛,以及他們與僑鄉的文化、物質網絡關係,一如閩南人所稱的番客、洋客。
歷史上,廣東移民赴北美一開始主要的聚居地就是舊金山。當時華人與義裔移民、黑人、窮白人、水手一塊兒被當時的政府視為次等公民,並規定他們居住在特定區域內以免「污染」其它地方。1840年代起,他們只好在以舊金山都板街(Grant Ave.)為中心的小範圍內活動,後來這裡又遷入了新的移民,發展至今,便成了現在的唐人街。
遷居舊金山的廣東華人,其濃厚的地緣與血緣觀念使得他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座的會館,以利互助團結。最早的舊金山華人會館是1849年成立的四邑會館,它由臺山、新會、開平、恩平四縣僑民共同創立的。1850年又有南海、番禺、順德組成的三邑會館與寶安、惠陽、梅縣、赤溪組成的人和會館先後成立。1862年各會館聯合起來,正式在加州登記註冊,建立了一個慈善非贏利性的公司---華人六大公司(Chinese Six Company)。為了協調彼此的利益和團結一致對外,六大公司成立了聯合辦事處,凡有要事,由各會館主席舉行聯席會議,進行協商和調節。1878年,清朝政府在舊金山設立領事館,將六大公司改名總會館,不久又改為金山中華會館,會館設總董一人,紳董若干名,通事和庶務各一名。總董由各會館司事輪值充任。其下設有1900年成立的東華醫院和1887年成立的大清書局。
關於中華會館與地域會館的關係,梁啟超在《新大陸遊記》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中華會館與各會館頗似美國各省與聯邦之關係。美國先有各省,後乃由聯邦。彼亦先有會館,乃由中華會館。美國聯邦政府初建時,其財政不能獨立,由各省供賦之;彼八大會館之於「中華」亦然。質而言之,中華會館之地位,與美國獨立後立憲前十年間相類似。今各會館皆有伯裏璽天德(即主席),惟中華會館無焉。有事集議,則八主席同到。其印則八家輪掌之,經費則八大會館攤派。其大邑派一份半或兩份(如三邑、寧陽、岡州會館),其小邑派一份乃至半份(如其餘五家會館)。一切大小事情,大率決於各邑之本會館。苟非關於華人全體之厲害,或甲乙兩邑交涉者,不集中華。」
目前,肇慶會館頂層仍保存著三藩市天后古廟,不少信眾來此參拜,可一窺昔日華人生活的文化樣貌。另外,原本舊金山的會館絕大多數支持中華民國,在會館外部亦為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但近年來,部分會館轉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懸掛五星旗。部分會館為保持中立,則懸掛美國國旗,形成唐人街特殊的文化政治景觀。
今天的舊金山唐人街,更多觀光客是以獵奇的眼光視之。然而作為僑鄉研究的學者,我努力捕捉昔日歷史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