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
不少優秀作家,得過浯島文學獎,黃信恩即曾以〈潮間帶〉獲得第二屆浯島文學散文首獎。而今,黃信恩是醫師作家了,在散文書寫領域,成為七年級的重點人物。文學獎本就是這般,它所架構的橋,本沒有人、我的區別。
認識信恩好些年了。約莫上個世紀末,我任職《幼獅文藝》主編不久,就知道有這一位年輕作家。信恩二十歲上下,已如一艘潛艇,不僅升起眺望鏡,並經常浮出水面。一艘艇,慢慢劃移,小說、散文與新詩等,都是場域。
多年後,我邀請信恩在我主編的雜誌寫專欄,每月固定通訊,但見面次數實少。有一次是在時報文學頒獎典禮上遇見,信恩生得高大英挺,陪同領獎的父親,樂見他課業與寫作,並行不悖,滿臉喜悅。
後來幾回邀信恩參加兩岸文學交流,其中一回,幾乎成行,但突然緊急來函,道是醫院有事情,走不開。這時的信恩已完成醫學課業,在成大執壺濟世了,我才恍忽驚嘆,好些年已經過去了。幸好,時間的記事不匆忙、也不蹣跚,它們始終停在最初的模樣。
信恩的書寫主軸,後來都擺在與醫事有關的人、事、物以及形而上的思維,但故鄉左營也是用情之地。他的〈空白海岸〉獲得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首獎,記敘對故鄉情感、左營庶民質地,以及成長點滴與左營的時間連結。信恩先果決地以大筆切入,有力地寫出「我住在靠海卻看不見海岸線的地方」。這破題,也讓全文「方向感」十足。如:「左營大路以西,海功路以北」等,屬於路標的區隔。根據這些區隔,信恩的居住地左營就不是概念性的區域,而充滿生活氣味。地域劃分時,也在品嘗特質,「我家就立在語言流域的分水嶺上」、「省籍界線的模糊,總在柴米油鹽間」等,形成割裂但又融合的族群生活,也把左營夾雜本省、外省的情景做了生動描繪。
信恩者以「方向」分隔,裝載左營起居仰息的身影,如豆漿店、老榮民、海軍軍官學校、五路公車、冰室、各種道路、兵仔街等等,也因為作者先織就了幾條大道,這些牢牢依附的點滴,一如延伸而出的小徑,蹤跡明確,沒有溺入鄉情或回憶的情緒裡,而顯得鏗鏘有力,情感飽滿。這樣的繁、簡交織,在後面的大書《體膚小事》中,更發揮得淋漓盡致。
金門籍作家,至少有林媽肴、陳榮昌得過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獎,蘸滿筆墨,揮灑他們對土地的真愛。信恩身為醫生,《體膚小事》把關心觸角回到他最切身的醫病關係。我跟信恩邀的專欄,構成《體膚小事》的主體。專欄進行時,每月閱讀一文,驚感到信恩已成為卓越的散文家了。
信恩的「肉身誌」專欄,主題是肉身。器官無知、感官無識,透過信恩,它們一一開口說話了。而且親密溫柔,彷彿早已存在,只是缺乏轉譯。病沒有國界、身體與器官亦如是,人、我有界線,但以病為引、以身體為地圖,就沒有了區別。
也許信恩還年輕,鄉親認識者還不多,這是一位值得認識的作家以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