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燕南書院與朱熹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先正。
點閱率:1,153
字型大小:

10月27日(農曆9月15日)是朱熹885周年誕辰日,中華民國書院聯誼暨觀摩會,特地前來朱熹所立的燕南書院舉行,可說深具意義。
當天,我拍照貼在臉書,有人按讚分享,但是也有人發表一些似是而非之言,例如將朱子治家格言誤為朱熹所撰,其實,此朱子是明朝人朱柏廬先生。友人詢我燕南書院有何故事,在此我想介紹一些不同講法,希望好學之士再深入探討。
金門相傳宋代即設有燕南書院,此說來自清朝林焜熿《金門志‧規制志》所言,該書引《滄浯瑣錄》謂:「燕南書院在浯洲。宋時建,今莫詳其蹟。」郭堯齡《朱熹與金門》書中也有一段:據《滄浯瑣錄》載:「朱子主邑簿,採風島上,以禮導民,浯既被化,因立書院於燕南山(故曰燕南書院),自後家弦戶誦,優游正義,涵泳聖經,則風俗一丕變也。」後文為前文的「莫詳其蹟」作了註解,但郭先生所據,其實是間接引用《金門志‧風俗記‧士習》所言。
這座建於宋代、到清代末年已經莫詳其蹟的燕南書院,根據古籍所載,因為建在燕南山,故取名燕南書院。只是明代之後,燕南書院的名字在書上看不到了,取而代之是太文巖寺位在太文山(又名燕南山)的記載。
《同安縣志》載朱熹以紹興二十一年主簿兼治學事,五年秩滿。則朱子觀風過浯,當在此五年中。燕南即今太文山,俗呼燕龍,或巖龍,方音相合,今乃訛為巖人。
但朱熹究竟有無來過金門?認同有的人引用明解智<孚濟廟誌>碑刻,說有朱熹詩<次牧馬侯廟>可為證據:
「此日觀風海上馳,殷勤父老遠相隨;野饒稻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雲樹蔥龍神女室,崗巒連地聖侯祠;黃昏更上豐山望,四際天光蘸碧漪。」
但李增德曾撰文表示不同意見,說「此日觀風海上馳,殷勤父更遠相隨」;說此非謙沖自持的朱子語氣,小吏出門也應沒如此派頭,又言「野饒稻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與事實不符,因當時金門不富饒。「崗巒連地聖侯祠」中的「聖侯祠」之稱,不可能出現在宋代。(見李增德<金門牧馬侯真名不叫「淵」>,金門日報89年7月28日)
羅元信說此詩「黃昏更上豐山望」句,在民國八十年增修版《金門縣志》,被改為「黃昏更上靈山望」有誤,當依《滄海紀遺》原引作「豐山」才對。他與李增德有相同的看法,他又詳細考索詩中其他詞語,說此詩絕非出於朱子之手,甚至,可能原本也不是描寫金門此地的詩。(詳見羅元信<關於「孚濟廟」賜額緣起時代的新發現-兼談「次牧馬侯廟」、「和善山院」、「石室歌贈享融觀察」等詩的問題>,文刊於http://www.wretch.cc/blog/robertdevil&articl)
民間傳言當年朱子觀風島上,見金門人吃花生易得痲瘋,食蘿蔔可降火解毒。但據史學家何炳棣考證,花生是從美洲傳到中國的舶來品,而年代在朱熹之後數百年了。(請參閱洪騂<朱子與花生>金門日報96年8月9日)
黃振良引述華東師範大學束景南著《朱熹年譜長編》,說《朱文公別集卷七》有<五月五日海上遇風雨作>:「疾風吹雨滿征衫,陸走川行兩不堪。塵事縈人心事遠,濯纓何必在江潭?」說此即朱熹來金的證據,而浯洲之行後,朱熹再「往金榜山尋訪唐名士陳黯遺跡,得其裨正書,校而序之。」(說榜山在今廈門火車站西南側,現有金榜公園)
黃認為以朱熹任同安主簿時才二十多歲,加上他好訪名士的個性(從他往同安赴任前的行止即不難看出),而且還有受命尋訪先賢的任務,其足跡遍佈同安縣內偏遠的山區,對於轄內一水之隔的最大兩座海島:浯洲嶼和嘉禾嶼,前往巡察是當然的事。(轉述自黃振良<金門縣燕南書院與太文巖寺復建計畫評估調查研究>)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