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金門公學始末
30年前在台北文物界找到一本老相簿,內裝有張日本軍部東洋旗下的後浦金門公學標示,可以確認是日本佔領金門時,將校舍設為陸軍本部的珍貴歷史影像。
1926年由本縣籍十幾位集美學校校友發起創辦金門公學,爭取集美學校每年補助經常費600元,地方人士也熱烈月捐助學。原先公學是借後浦文厝內作為臨時校舍,創辦之後移至浯江書院西邊,校方積極派員到南洋向華僑募集教育經費,得到海外僑胞熱烈的贊助及回響。
1928年華僑許及轄等出資建築校舍經費二萬餘元,由當任縣長韓福海親自奠基,新校舍於1929年落成,並且進一步籌辦附設中學。
根據1929年《顯影月刊》回蘇門答臘僑胞的通訊稿,明白指出閩南地區的中等學校,靠近金門的有男校如集美師範中學、水產商業農林各校、廈門的同文、中華、大同初中及十三中學等,鼓浪嶼有新華、美華、英華等;女校則有集美女中、廈門女子公學、廈南女中、鼓浪嶼女子師範及毓德學校等等,金門實在有設中學之必要,且看1929年金門公學招生廣告如下:「吾邑歷來小學畢生,數日見其多,而往外升學者,殊屬罕覯,揣原因率為經濟所困,本校有鑒及此,特設中學部以應時急,並敦聘廈門大學文學士杜煌先生為主任,有志向學者,務希準時到校報名受試,勿誤!」首期招收初中一年級新生30名,同年的9月1日開學,第一任校長為許敏德。由於新生成績表現優異, 1930年再增一級班數,男女學生人數共達50人左右,他們有自治和組織能力,皆地區一時精選的菁英人才,也是當初金門的最高學府。
金門公學向來注重學生體育訓練活動,使其德智體群四育並重。1928年地區興起籃球運動潮流,為配合教學練習需求,公學規劃校區籃球場,經常組織男生及女生的籃球隊伍,接受來自各鄉鎮的友誼比賽。金門公學為集美學校補助的學校之一,所以集美學校每逢舉辦大型活動時,都會發通知邀請前往參加,1930年集美舉行運動會,金門公學特別挑選中學的長程賽跑健將2名及小學部的選手12名前往參加比賽。九一八事變以後,金門公學中學部,更注重文武兼備的人才培育,聘請駐地海軍教官到校訓練軍事課程。1932年中學部因經費不足而停辦,1934年恢復設置私立金門初級中學,1935年為節省開支,私立金門初級中學與金門公學併校。
1937年金門淪為日寇鐵蹄,翌年公學併為金門公立第一小學,開始教授日文,後來改為日本軍部。1945年勝利後,金門百廢待興,在歸國華僑及地方人士的提議下,原名金門公學的金中中學復校呼聲極高。之後私立金中中學遷移到後浦西門,新校舍原為日本海軍司令部舊址。而金中昔日校舍改作珠浦鎮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併為城廂中心國民學校,1951年與培德學校合併,易名為金門示範中心國民學校。
金門公學辦教育,曾經培養優秀的縣籍青年學生二、三千人。它也是金城國民學校、中正國小的前身,先賢作育英才的時代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