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照紅塵
談「天人合一」,必須談「軸心世紀」。「軸心世紀」是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Theodor Jaspers),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所提出的哲學理論:前八百至前兩百年之間,不論是中國、印度及西方,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在我國就是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孔子及其學說;西方是亞里士多德;而印度則是釋迦摩尼。」其最主要特色是:使人超越小我而實現真我,如我國獨具的「天人合一」人文思想。
「天人合一」人文思想,拜軸心世紀之功,早在先秦諸子中,就已取得中心位置。如《莊子.大宗師》一開頭便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史學大師余英時認為,是因為陰陽家的宇宙論,在漢代發生了無遠弗屆的影響。因此自漢以來,各派大家均懸「天人合一」為畢生志業:司馬遷欲「究天人之際」;章學誠堅持「綱紀天人」;直至上世紀末,錢穆先生在離世前,也作了最後一次「徹悟」:「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易言之,此思維,至今依然是我國思想文化的核心。
深入探討,此種猶若西諺「民之聲,神之聲」(Vox populi, vox Dei)的「天人合一」思想,關鍵人物首推孔子。孔子繼承了神巫的天道傳統;另方面卻突破地以「仁」作為根本。因此,他及弟子們已經不是「相禮的巫」了,且盡力地與巫劃清界線。這也就為什麼「子入太廟,每事問」之餘,卻又「不語怪力亂神」,還告誡弟子「敬鬼神而遠之」;因為天心即我心,我心在仁德!更因「軸心世紀」的啟示,在先秦諸子是一種開放且全面:「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自此,諸子將「天人合一」由天子或巫,轉化成一個哲學命題,已成定論!
但此種由天子或巫,轉化成一個哲學命題,其成功的前提是:世上諸人,不必藉助於「巫或天子」,均能和天交通;這似應歸功於軸心突破的功能!也因此,如孔子、莊子等,在討論如何與「天」合一時,完全不提巫的媒介作用;相反地,他們都強調依己不依他,通過高度的精神修養,把自己的「心」淨化至一塵不染,然後便能與「天」相通,以徵「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雖說大部分現代學者,將此視為周代對中國思想文化的貢獻。但意以為: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人文思想,應居首功!終而使「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超越了古老「絕地天通」的神話。
自十一世紀以降,常常遇到「天理」、「人欲」的區別,雖說這是理學中一個主要分野;但進一步探討不難發現,彼等最終仍回歸於人間秩序,必須師法宇宙秩序:「仁」!此種我國獨特,歸宿於「內在超越」的人文思想,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時,已臻成熟。更足以解釋何以我國歷史上,有改朝換代的逐鹿爭霸,卻無宗教戰爭的人文史觀!而古風草堂重啟易經占卜五術之道,不正在此?期使尚處半巫之金門社會,能重歸「不語怪力亂神」之人文世界,以正紅塵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