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感懷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1,005

清明當日,今年沒有雨紛紛,亦無大霧來攪局,飛機來去台金之間,暢通無阻,加上期間軍機的協助、船舶的疏運,看祭祖與掃墓人潮來來去去,這些遊子真有心,雖然出外去打拚,沒有忘記慎終追遠、回鄉掃墓。
小鳥長大就會飛離巢,但是否懂得反哺,則是一個未知數。許多家庭幾乎都有赴台求學與就業的孩子們,甚而全家落籍在台的鄉人,亦不在少數。但逢年過節,機場總是擠進大批的人潮,萬頭攢動,提著大包小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知道紅色的日曆字體是假期,也是返鄉與家人團聚的好時光,更是替先人掃墓的季節,即使時間很短,但貴在有心。他們縱然在外發達,但時時刻刻都記住,自己的故鄉叫金門,也只有踏上家鄉的土地才踏實、聞到家鄉的泥土才芬芳。
金門,原本民情風俗就多,在繁文縟節未能精簡的現今,除了平日拜拜繁瑣,每到清明、中元、冬至及春節四大節日,更是忙得焦頭爛額,在經濟、體力與精神大量負擔下,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尤其是老一輩的食古不化,再加上某些人數典忘祖,難免要怨嘆,命運難道不能有所改變嗎?
譬如說:清明節每家每戶幾乎都有「食拭餅」的習俗,從買菜到洗菜、從煎豆腐到切豬肉,每每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擺在供桌上祭拜祖先的,並非只有拭餅菜而已,往往都得準備十大碗不同的菜色及一鍋飯,有些家戶甚而會擺上酒杯、斟上酒,始能讓先人酒足飯飽。而當香爐的線香燃了一半,那一大疊金銀紙錢,少說也要燒上二十分鐘才能讓它成為灰燼,而這些灰燼是否真能隨著煙塵飛上天,讓先人們在天堂花用?即使我們心存疑惑,但這畢竟是傳統的習俗,除非信仰不同的宗教,要不,大凡生長在這座島嶼的人們,又有誰敢在這些重大的民俗節日裡、不去遵循先輩遺留下來的習俗呢?甚而並非只拜祖龕裡的神主牌位,多數家戶也會祭拜「地基主」、「柴間」、「豬椆馬椆」、「防空洞」,以及孩子們的「前世父母」……等等,少則拜二、三處,多則拜十幾處,儘管不必像供桌上的十大碗,但基本的六小碗跑不掉。如果家中有足夠的人手,或許可以彼此分工,一旦只靠主婦一人來準備與祭拜,不忙得團團轉才怪!然而,祭拜時的「十嘴九尻瘡」,最讓人不敢恭維,而每個人的思維不一樣,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干預他人的方式。節日的祭祀,這是傳統、也是習俗,在體力與經濟的負擔下,似乎不太有人敢公然說出心聲,所有的委屈或不滿,只有往肚裡吞,想改變、想革新,談何容易?
每年帶著孩子們掃墓,這空曠的墓地,沒有陰森駭然,先拜土地公,再祭拜先人,墓紙則以石子壓在墳墓上,五顏六色在陽光的映照下,更顯耀眼,心中禱唸全家平安,但亦羨慕躺在地底下的他們無事一身輕,沒有紅塵俗事的煩惱,至於後人的祭祀、焚燒的紙錢,他們收到了嗎?多年來,照顧活人、祭拜死人,僱不起外勞,每天跟時間賽跑,累了,依然沒有喘息的空間。如此非僅白了頭髮,也傷了肝胃,不禁望向墓底的他們:你們真好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