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山社﹕駁船業估俚間的典型
根據新加坡學者呂世聰的研究,新加坡河南岸的駁船碼頭稱為「吻基」(Boat Quay),俗稱「十八溪墘」。由於是一個天然的避風良港,河的兩岸佈滿大大小小的九八行及倉庫。
19世紀以來,新加坡河沿岸的渡頭與駁運,一直由閩、潮兩幫所支配,而金門人在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上世紀80年代。除了新加坡河,直落亞逸老巴剎碼頭及紅燈碼頭也是重要的駁船停泊處。
搶渡頭是駁運業最基本的競爭,不同籍貫、不同姓氏、不同幫派為了在海上爭一口飯吃而互相較勁。十八溪墘、老巴剎與紅燈碼頭的渡頭,都按來自不同籍貫與村落的業者劃分地盤。早年從事駁運的金門人最多聚集在老巴剎前的碼頭,與紅燈碼頭。這些金門人有來自烈嶼的後頭、雙口、羅厝、東林、上林、後井、中墩、上林等多個鄉村,也有大金門的官澳、山后、泗湖等地方。這些來自不同鄉村的宗親為了自保,各自組織鄉團團結在一起。這些鄉團在當時俗稱為「估俚間」。所謂估俚間為同鄉每人出些錢,一起租房子,作為簡單的會所及住宿,並且在內供奉家鄉所信仰的神明,逢年過節大家一起慶祝和聚會。
文山聯誼社就是其中的一個駁船業估俚間的典型。他們是來自烈嶼後頭的方姓族人,以文山為號,對內照顧族人、團結宗親,後來還組織了一個附屬團體「輝煌山」,擴大勢力以對外爭取謀生地盤、排解紛爭。當時活躍於大坡紅燈碼頭一帶。最初的地址客納街(Club St.,俗稱大門內),後搬遷到直落亞逸街門牌109號3樓;再因成員人數的增加,增設了章芳林街和文達街兩個會所。1950年代進一步搬遷至吉寧街門牌106號3樓。直到1978年,受到城市重建計畫的影響,被令搬遷至芳林苑。
在戰前,文山是新加坡河駁船業中的佼佼者,其所擁有的渡頭比同行還多,除了在新加坡河岸之外,紅燈碼頭和老巴剎各有一個。他們有駕駛駁船運載貨物、也有劃舢舨載客往返於輪船與本島之間。在60年代以前,摩托(Motor)拖船引進之前,駕駛駁船(大舟古)必須撐篙、搖櫓,駁運的工作是極為艱苦的。
文山會員除了平日的生意外,積極參與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公益事業。例如,會員們投入每年農曆九月新加坡龜嶼島上的大伯公神誕載運香客,為鄉團籌款。因為在1950-80年代只有六個社團允許接駁香客往返新加坡本島與龜嶼島之間,文山是其中一個,其會員在整個月裡載客,鄉團提供每日的餐飯給會員,當月所有載客收入扣除必須的油料費用,其餘全數繳給鄉團。這是鄉團的主要收入之一。此外,農曆三月廿三日天上聖母神誕日亦為文山的紀念日,節慶時經常有領導人、會員發起樂捐,貢獻於鄉團。此一風氣,從早期迄今,維之不墜。
文山或其屬團輝煌山之成員,事業有成之際,亦多有捐輸,展現了回饋社會的公益精神。根據《南洋商報》的報導,1972年10月27日文山電船公司的理事人方登財、方水金、方慶獅、方滋碧等,親赴中華留醫院與該院負責人接洽,商議於10月29日舉行義航。計有六十多艘電船投入,是日收入悉數捐獻中華留醫院建院基金。此外,另外投入義航的駁船業,包括合安、金合發、官山社、東安等數家電船公司,亦有兩百餘艘電船共襄盛舉,而這些電船公司均為來自金門移民的估俚間。可見金門移民在新加坡河的運輸上獨佔鰲頭,且慈善公益不落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