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上海博物館
上海是一個繁華進步的大都市,它有許多歷史文化史蹟,因此在1986年12月被中國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名城」,又因為它留存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近代建築,因此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就因如此,上海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到上海觀光「看人頭」,變成一個潮流。
我到上海,也難免在華燈初上時刻,跟人擁擠到黃浦灘頭看夜景,抬頭看高聳的「東方明珠」變紅變綠的燈光,留影在「和平飯店」那一帶燦爛輝煌的夜景,詫異於黃浦江畔怎麼遊客永遠如流水,儘管自己已經炙出一身油汗,但還是來擠一下,如果沒來擠一下,好像就沒來過上海,儘管上海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其實我到上海,最喜歡逛的還是形形色色的博物館,上海一直在努力建設成為一個宜居的城市,怎樣才叫宜居城市,我引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內的一段文字:「……宜居城市的標準既有: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秩序安全、文化豐富、生活便捷、環境優美等大概念,也有低犯罪率、優質的教育、醫療保健制度、宜人的氣候、綠化面積、陽光時數、甚至於精緻的酒吧、幽靜的大公園、休閒的生活等與個人生活質量直接相關的標準。」。我尤其認同:「文化活動是宜居生活的評價要素,……一個城市應有高品質的學校、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足夠多的社區圖書館,不同主題的博物場館,豐富的文化交流場所……,這樣才能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選擇,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對上海企圖追求宜居城市的那種活力,讓我想到我們深愛的鄉土金門,大家何嘗不是對它充滿深切的期望,有朝一日亦成為一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秩序安全、文化豐富、生活便捷、環境優美」…等條件的宜居城市,金門雖是個島嶼型態的僑鄉社會,然在深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自有其特殊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近年金門對文化藝術的推動,對教育精緻化特色化的投入,著實讓人欣喜,因為無論什麼樣的城市型態,居民對豐富文化、便捷生活、優美環境等概念的需求和渴望都是一樣的。
上海吸引我的,除了繁華熱鬧的都市景象,最主要的還是上海有許多不同主題的博物館,那滿足了我對上海文化的認知,這也是上海吸引我三番兩次去造訪的原因,我在想如果金門也有許多特色主題博物館,能夠在開放觀光發展經濟的同時,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培養金門下一代對鄉土的熱情與見識,這更是一個城市走向豐富、深度與活力的表現。
上海在90年代末,就積極進行文化基礎建設,相繼建成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大劇院、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等,隨手可得的上海(都市裡的博物館)摺頁,大小不一的博物館就有26個,每個場館都有札實豐富的內容,我羨慕上海人能從其中體會到與上海的休戚與共,生命一體。
這些博物館從各種面向呈現上海的面貌,我喜歡「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的一段感性文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所以我們生活的城市當然也有,只是一直被我們忽略、漠視甚至遺棄,城市的性格不是某棟建築,而是鐫刻在建築肌理中的質感和紋飾,城市的性格不是某條馬路,而是灑落在回家路上的光影和落葉,城市的性格不是某個街邊的飲食店,而是那熟悉的味道和色澤,城市的性格不是路人的鄉音,而是到哪都改不了的談吐和語調,城市的性格不是繁華或寂靜,而是身處其中的自信和愜意,說不是,但其實又都是,城市的性格是以地域文化為基底,以外在表象為載體,在世人眼中留下的「文化烙印」,在遊子心中種下的「鄉愁印記」。
確實了解一座城市,要從博物館開始,走進博物館,梳理城市的紋理,了解城市的文化,與城市的居民分享他們的故事,那是一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