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尋寶
每年九月的「認識古蹟日」活動,只要我有空大概都會參與,今年不例外的我選了第二梯次,因為「太武山十二奇景」的主題吸引我,其實它已多次出現在我的視線內,但真正的體驗就靠這一次,雖然我們是在「莫蘭蒂」颱風肆虐金門後上山的。
這趟上山,心情格外複雜,一則是欣喜可以看看古人眼中的「奇景」,二則是有些害怕看到災後的景象,不久前「全國登山日」才上山來,這回親眼所見卻是真實的。我們一邊尋寶,這「寶」是說給小朋友聽的,因為時下流行的「抓寶遊戲」,但這寶也是颱風過後,大部份的樹倒了之後才能清楚的面世的。
從一下遊覽車,眼前景物就讓人感到不捨,其實跟其他地方所見相去不遠,樹全倒的、半倒的,不計其數,只是經過了數日,一片枯黃景象。軍營旁大型機具還在努力工作著,老師沿途解說,在一個定點往下看,筆直的路穿過「忠烈祠」而來,那是以往從未曾有過的特殊一幕。「轉播站」是這次的颱風狂掃金門後重新裝上的,因此金門與外界隔絕了好多天,千丈壁、眠雲石、風動石就在附近,石門關則有二處,來到這裡,即使再炎熱的天氣也會涼爽無比,這裡有天然的冷氣。
走到倒影塔,有古石室、一覽亭,而不管延平郡王鄭成功有沒有在這裡觀兵奕棋,總為太武山增添一些若有似無的色彩。走著走著,來到了海印寺,蘸月池(我們一直說的『許願池』)、玉几案都在眼前,且不管是需要幾分想像,或是今非昔比,但「太武山十二奇景」的確從古籍上找得到,陳炳容老師花了功夫在上頭,黃振良老師帶著我們去探訪。瞧!「紅花石蒜」盛開著,在風災過後,我還聽說它是「金門原生種」呢!以前怎麼都沒注意到。
跟著前人的腳步走,原以為可以看到「蟹眼泉」的,但倒得亂七八糟的枯樹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只知大概位置,陳老師說他真的看過「雨後冒泡的蟹眼泉」呢!真是幸運。往回走,「毋忘在莒」勒石今日這麼的鮮明,因為它附近的綠蔭少了許多,而經此浩劫,不知道「頑石」這會兒「點頭」了沒有?看著一些人手拿著樹枝「手杖」,這還是我第一次在太武山上看到,應該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有那麼多的樹枝任君挑選吧!我苦笑著說「四線道」都成了「兩線道」了,其實我正想著:大自然自有它的療育能力吧!
下山了,騎著機車準備上山的二人被我們擋住了,我們告訴他們要上山「從這裡開始要步行」,他們問「要走多久」,旁人回答得好「看你的腳程」,他們再問「請問山上有遮蔭的嗎?」日正當中的此時,我只好回答「颱風剛過,不少樹都倒了,你們上去看就知道了。」是啊!自己上去看看就知道了,猶如「十二奇景」或「十八奇景」像或不像,它們的意義為何?上山來走走,或許就會知道了,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景點,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天然的、人為的色彩在其中,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