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妥的待在我的現在
眼前這個純樸熱鬧的前水頭村,腳下這個包裹著前水頭的金門島嶼,就是我的故鄉。我所熱烈追求與最終嚮往的是尋找自己的創作源泉,打一口屬於自己的井,源源不絕。
曾經,我為了尋找認知的方向,越走越遠,故鄉的熟悉氣息因為遠離的速度加快和空間的隔閡擴大,逐漸稀薄,陌生感突然降臨。我以為,這片熟悉的土地不再有我的位置了。
我的歸宿到底在哪裡?我一直想到達的地方,還是我一直漂泊的地方?多年來,漫遊不息,遊歷南洋群島、旅行歐亞大陸,只為尋覓立足之地。
割捨不了的還是故鄉。
在遙遠的異鄉,有關金門的記憶回來了,我聽見金水溪的潺潺水聲,我聞到酒糟的微醺酸甜,我看見高粱在風中搖曳的身影;憶起關帝廟的莊嚴平安,想念水頭灣的海天一色,牽掛老厝的一磚一瓦……。
這時,我有勇氣與能力面對自己的過去。
彷彿已經走了很遠很遠,誰知又回到最初出發的地方。重新認知與透視金門這塊土地需要時間,更需要認識,而時間是磨,認識是光。
故鄉這片土地是很寬厚的,承擔著生命,同時承擔著死亡,埋掉的在土裡,新生的在地上。我在這裡,數著日出日落,體驗風雨陰晴。土地亦是沉默的,我想用文字撥開塵土,讓沉睡的事物重見天日。
鄉土,是我創作的出發點,蘊藏生生不息的根底,無論是四季變化、植物生長、人的生命狀態,都是我最熟悉的。生我養我的前水頭村,才是我的精神家園,就算千里迢迢,仍然會不顧一切親近它。
我應該給養育我的地方一個位置。
如果,沒有在外面的流轉,或許金門對我幾乎沒有什麼意思,重歸故鄉,回望過往,我才真真實實地感覺到,金門在我生命中充滿了意義。我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意識到故鄉與異鄉的生活出現斷裂後,開始去回望它、縫合它。在接受一種新文化的同時,還要努力保留原鄉文化的臍帶,在兩種相互融合的資源,或打通地域界限,獲取生命的滋養,然後用文字糅合完整的自我。
我的頭腦裡有好多記憶底色,憑著這些底色,我用一顆寬柔的心靈與溫潤的筆觸去呈現這裡的故事。
童年的生活一一浮現出來,海邊剷石蚵、金水國小的朗朗書聲、稚暉亭旁的克難棒球比賽、茅山塔下靶場撿拾彈頭、攀爬得月樓、酉堂潭橋上觀魚賞月……,我連一片葉子、一縷光都沒有漏掉。我也在尋思內心的隱秘,覺得這些隱秘的記憶背後,隱藏著萬物的真相。
我通過文字的創造過程,實現對金門的再認識,細緻到摒住呼吸、躡手躡腳地生活,廣大到漫長的歲月、具體的歷史場景。書寫日常的、喜怒哀樂的小歷史,是獨特的人性體驗,是歷史記錄的多元,藉由普通人的小命運窺探金門的大風貌。
文字讓記憶復活,那些不可再現的事物藉由文字再次出現。藉著文字,記憶裡的苦澀被置換成某種甜蜜。我緩慢的敘述,讓時間顯現出被拉長的紋理感,讓它適合離島、村莊的舒適節奏。
對我而言,一個前水頭村,就是一個世界;一個金門離島,就是一個宇宙。生活向我展現了各種姿容,醜和惡的侵襲,善與美的呵護,慶幸的是,我在經歷了諸多世事以後,還可以藉由文字,行走於故鄉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