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回歸山林的孩子
十二年國教課綱即將於108年實施,這波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現在的孩子遠離山林,失去與山林互動的機會,尤其在三C產品的影響下,興起了更多的宅男宅女,很多孩子沈迷網路、手機,不懂得怎麼與別人互動;更不懂得與環境互動。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山林更是人類的原鄉,但是曾幾何時,人類與大自然的距離愈來愈遠。過去的課程和活動太多侷限於校內室內,更限制了孩子戶外生活和野外生活的學習。事實上戶外生活和野外生活的能力,涵蓋了多種綜合能力,包括體力、身體靈活度、動作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彈性變通能力、團隊互助合作能力、互動溝通能力等生存和生活能力,過去的童軍教育正是這種能力的體現,猶記得筆者過去讀師專時,參加童軍團是去台南玉井去從事溯溪拓荒旅行,那種體能和戶外環境的挑戰性,觸發了我現在仍喜歡山林和野外生活的動機。
最近任教綜合領域課程,教到生火野炊的課程活動,現在很多的生火活動往往都是去購買人造的火種和木炭,更甚者有些孩子還會準備酒精噴槍來助燃,然後以烤肉爐和烤肉網來進行烤肉等活動,美其名叫「野炊」,其實應該叫「烤肉派對」才對,這並沒有野外求生生火的精神。因此,這次的生火野炊課程活動,我讓學生煮白蠟,再以棉線綁紙捲沾溶成液狀的蠟油,待冷卻後作成火參即自製「火種」、再教學生削火媒棒當發火柴,然後再帶全班學生整隊出校外蒐集材薪,其實金門前年的莫蘭蒂颱風,大量的樹木倒地,現在很多樹叢裡仍不乏乾枝枯幹,很容易「就地取材」和「廢物利用」,但還是要教孩子怎麼辨別好的和乾的柴薪,而且要如何使用鋸子去鋸粗的樹幹?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折斷還沒鋸完的樹幹?這都在在考驗著孩子們的應變和問題解決的能力,有一次在時間已到下課的情況下,我正在協助學生鋸一棵較粗不易折斷的樹幹,有一個綽號被同學叫「阿肥」的同學,竟然配合我鋸樹的動作,以他的體重壓斷了那棵樹幹,當下同組同學歡聲雷動,大家視他如英雄,原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戶外的情境中竟然能油然而生。那二堂課竟然聽到了更多同學合作的吆喝和歡笑聲,學生到下課都還捨不得離去,這恐怕是山林活動的吸引力吧!
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教育思潮不斷改變,學校教育也不斷在翻轉革新,但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面向,無論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和人與環境,特別是人與環境,我們生活在這個目前惟一適合人居住的地球─人類的原鄉,無論是衣食住行育樂,野外求生和戶外生活能力永遠都是人類最基本而重要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我們應該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