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看見這座島嶼的夜空依舊閃亮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1,662

家鄉經歷是我創作的豐厚來源,追溯自己記憶初始的童年,總是好奇地打量著這間老厝、這個家族、這個村落和這座島嶼。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新鮮繽紛的。
我寫這麼多,一直都在關注一個主題,那就是我和這座島嶼的關係,複雜而微妙。寫不完,挖掘無盡,越寫越有話要說,有時候讓我有點透不過氣來,種種感受植在我身體裡,扎根在我心中,只好拚命將它們寫出來,讓它走進故事裡,在字裡行間奔馳。
近年來,老家已經完成修護,64號建築型式是閩南建築一落二櫸頭加右突歸,是先祖蔡海公於清雍正年間建造。63號建築型式是閩南建築雙落大厝加右護龍後落疊番仔樓,是祖父蔡開國下南洋,僑匯與伯祖父蔡開盛於民國14年建造,於民國92年3月31日文化部文資局登錄為金門歷史建築,因為能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且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現今,成為「鳳毛麟趾」民宿活化再利用,身為起造人的裔孫,世居於此,有數不完的記憶,說不完的故事,承傳著這兩棟古建築的永續,蘊含豐富的在地人文價值與智慧,將歷史文化與建築藝術美感,融入於生活空間。
源於我對祖父獨特的情感、對番仔樓的深愛,我在番仔樓成立了「蔡就是蔡文史地工作室」,保留珍藏起造時的地契、厝契、驗稅契證、祖父的帳簿、祖父的皮箱、南洋相關文件……等文物,並不定時舉行解說,如:建築型制、彩繪、木雕、書畫、剪黏、泥塑、防禦設施、番仔樓語彙等,分享起造人蔡開盛、蔡開國身世、本宅第興建及修護始末等故事。
前水頭蔡厝和前水頭蔡在長時期的演進發展中,今日所見的宅地建築景觀,來自於族人鮮活堅韌的生命力、豐富的記憶與智慧。水頭聚落多姓氏之間的生存競爭,造成田宅空間配置的消長,彼此的聯姻關係、互相提攜在南洋拚事業、各項祭祀行為的參與,血緣加地緣,各姓氏親上加親,衍生出生活方式、傳統禮儀、習俗、宗祠活動、族譜作用,儼然是同一生命共同體。
我以傳統為根,創意為本,推廣建築文化和蔡氏宗族文化,進而延伸至水頭聚落文化。水頭聚落悠遠的開發歷史,始於元代,歷明、清、民國,流金歲月七百年,各姓氏在不同的時間點遷入,衍生旺盛生命力的多姓氏聚落,皆有精采的宗族史。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如明朝李明忠墓道碑、明朝李氏古官墓、黃厝頂十八支樑、酉堂、黃氏家廟、黃氏宗祠、李氏家廟、蔡氏宗祠、惠德宮、靈濟宮、關帝廟、金水溪、茅山塔、水頭岬角海岸、金龜尾之上水龜及下水龜、南明鄭成功之點將石及將台仔、稚暉亭……等,都是我這些年一直在關注的。
這些故事一旦成為記憶保留下來,我們才能發現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意義。
當我站在這座島嶼的夜空下,閃亮的光輝讓我文思泉湧。
我相信自己的存在,去看、去聽、去認識島嶼周圍的一切。我用歲月積累分分秒秒,只為多讀懂一些鄉土中隱藏的細節,多看見一點島嶼中的歷史,那些總是充滿我細敏的內心,打動我的深處,當我彷彿超越時間的念想,想起我和島嶼的相同與差異,交流於是開始,即便差異也能走向相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