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有明海防與金門城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1,662

作為金門開基之城;金門千戶所城(金門)!爾來因各種因素之故,對此課題之研究者日眾,唯多限於局部之討,站在大歷史觀來看,總有見樹不見林之憾。本文試從明代海防之面向,切入探析何以有明之初,何以選此荒島之一嶼,大費人力物力,建構金門城?就目前史料所得,應溯源於明代海防政策。
《明代海防築城》一書認為:有明之初,為防禦倭寇侵擾,北起遼東,南至海南島之沿海,興起了一片築城運動,構築了以衛城、所城為骨幹,堡、寨、墩、烽堠和障礙物相結合的軍事工程設施,以強化海防。此海防築城政策,從洪武十七年(1384)起,在元代沿海設防的基礎上構築。劃分為遼東、山東、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和北平七個防區。依其位置和作用不同,可分為海島築城、海岸築城和海口築城。
首談海島築城。此部分概依島嶼大小和地形特點,構築築城設施。大島構築有以城池為中心,結合烽堠組成的環形築城體系,如在澎湖等重要的島嶼上構築有砲台,台週築矮牆,牆外挖壕溝。對面積較小但位置重要、離海岸不遠的島嶼,設有水寨,同時在島上築有防禦設施,和水軍專用的物資倉庫。當然,金門千戶所即屬海島築城之一部,也開啟了金門之歷史!
再來是海岸築城。由衛城、所城、墩台、烽堠和障礙物組成。每個衛、所防守海岸正面約100至200公里,具有能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的能力。除衛、所本身構築環形築城設施外,還注意外圍築城設施的構築。如定海的衛城,牆高約7.6公尺,厚3.2公尺,周長4公里餘,共有6座城門,門上建城樓,各門道內設閘門,門外有甕城,沿城牆建有供作戰用的敵樓10座,供射擊用的雉堞2185個,城外有護城河環繞,各城門外設吊橋。
最後是海口築城。係在江河的入海口兩岸,構築有城池、烽堠,通常多與江防,其他築城設施相結合,構成多層的築城設施。如當時為了扼守長江口,防止倭寇船隻沿長江侵入內地,就布有三道築城線:以崇明島及其南北兩岸的太倉、吳淞、茜涇、海門為第一道築城線,構築有城池,沿海岸設烽堠;以通州、狼山、福山為第二道築城線,在通州築城池,在福山上建營堡;以江蘇丹徒東的山為第三道築城線,修城池,築砲台,並派水師協同固守。
  其實有明一代,東南沿海即風波不斷,早在明初洪武年間,便有元末群雄餘黨,勾結倭人騷擾沿岸的問題,為此,朱元璋還曾在兩浙、福建大事擘建海防,以備敵倭來犯。接下來,到了明代中葉嘉靖時,東南又爆發了大規模的倭寇之亂,荼毒沿海十數年,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倭亂平定後,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萬曆年間又因日本先後出兵進攻朝鮮、侵犯琉球、南窺臺灣,致使東南情勢數度地告警!接著天啟之後,又有本土海盜猖獗、荷蘭人求市騷擾等問題,困擾著明政府和沿海的民眾。其中,位處東南沿海的福建,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原因主要在於該地東臨大海,北鄰江、浙,南接廣東,戰略位置重要,加上,它的地形又西北負山,東南濱海,海岸線綿長,船帆入境甚為便捷。凡此,均是研究「金門千戶所」之先期課題,允應關注方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