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山外六百年開拓仰高賢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為學。
點閱率:1,792

根據<浯卿陳氏世譜>記載,金門六郎公陳氏世裔從1418(明朝永樂10年),從下坑(今夏興)遷居到山外,至今剛好是整整的六百個年頭。而當年遵母命從夏興前來定居的人,就是人稱「四舍」的陳致祥,他是三任知州陳顯最小的兒子,為陳顯繼妣趙氏所生。
個人於民國75年,從金城北門玉蘭花下遷居來此,屈指一算,也已有32個寒暑了,別人問我是那裏人?我常說我是金門夏興人,但「日久他鄉是故鄉」,都住了三十幾年,我幾乎也快變成山外人了!
陳顯是陳六郎世裔的第九世孫,也是我的九世祖,他的事蹟傳世的很多,在此從略。我想談的是他最小的兒子~陳致祥,他有一同父同母的兄長~陳致和,即人稱「三舍」,惜英年早逝,其母趙夫人極度悲傷,適巧陳致祥當年在山外的馬寮溪(即現山外西坑溪一帶)畔,一邊養馬一邊開墾耕種,已有初步成效,他見母親因思念其兄長,常茶不思、飯不想,日漸消瘦,他不忍見母親如此形銷骨立,如此下去,自己在外打拚也放心不下,偶一日,他見母親心情好些,乃鼓起勇氣,向母親提議:「哥哥去世也很久了,但您還是常思念他,我看了不忍,目前我在山外溪畔養馬開墾,已略有成績,那兒的水草頗豐美,我們到那邊耕稼,養活自己,不成問題,母親您年紀也大了,孩兒想請母親跟我到那兒住住看,也好讓我盡盡孝道!」沒想到此想法一經提出,母親雖百般不捨,最終還是勉強答應,離開了這個讓她日思夜想愛子的傷心地。
陳致祥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孝友事蹟,其後裔幾乎都耳熟能詳,此不贅述。我要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能有如此的遠見與魄力,排除萬難,毅然決然來山外開墾拓荒,因他大可以在夏興養尊處優,做他人人稱羨的「四舍」,做他受人尊崇的忠賢之後,但他卻選擇了一條幾乎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不歸路,最後因他的勤懇奮發、孜孜矻矻,終於開創了山外陳氏六百年的不朽基業,光是這一點,就值得千秋萬世子孫尊崇與膜拜!
山外的陳氏宗祠,興建於西元1810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這個年代,略晚於<浯卿陳氏世譜>完成的1755(清乾隆20)年,也就是說,山外在尚未興建宗祠之前,除了祭祀私祖外,逢年過節,大型的祭祖活動,仍要回歸到夏興的祖庭參加,當年典禮的盛大可以想見。特別是陳致祥和陳致和,係屬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其互動之熱絡,我們從父老長輩口中的敘述,已可略知一二。(為學按:目前居住在夏興的陳顯後代,以二房居多,三房反而較少。)
時至今日,山外仍保有極為傳統的祭儀,更屬難能可貴。他們祭祖的順口溜是:「十八、二八、上元、冬至、拜祖厝」,祭祖的供品有雞、魚、紅龜粿、魚丸、香腸和馬鈴薯,總共六碗。
「十八」是指農曆四月十八,是陳致祥之忌日,「二八」是指農曆四月二十八,是陳顯之忌日,「上元」是指春祭與祭祖日,合族需聚集於祖厝吃頭,「冬至」是指秋季與祭祖日合族吃頭,聯繫宗誼!
從這些代代相傳的科儀中,我們不難體會陳氏族人慎終追遠,緬懷祖德,民德歸厚的傳統美德。
觀此,則山外的陳氏家族,之所以能挺立於世界上,凡六百年之久,不是沒有原因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