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閩都行海絲情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啟騰。
點閱率:1,375

前些日子參加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舉辦的「閩都情海絲行」,此次行程包括福州地區的唯美客文創聚落、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省博物館;泉州地區的泉州博物館、閩南文化展示中心、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鯉城區源和1916文化創意園,以及民間企業成立的門裡博物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威遠樓高甲戲劇場、豐澤區的領SHOW天地文創產業園;漳州地區的閩南師大閩南文化展示館、漳州古城老街改造「古城記憶館」、漳州博物館、漳州非遺展示中心及廈門華僑博物院等。因我有要事,故自泉州會合,雖然少掉前後各一段行程,但仍讓我獲益良多,無形中提升我對閩南文化的專業能量與學術經驗。此次閩都行,閩南文化協會也開拓了推動兩岸閩南文化的實質交流平台及友誼互動學習的管道。
在參加以閩南文化為前提的「閩南文化交流座談會」時,深深覺得推動兩岸閩南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心靈和情感的紐帶,兩岸學者專家在宗教信仰、民俗風情、語言、生活文化各方面提出許多研究閩南文化的思路方法,期望在「閩南文化」框架內維護與發展兩岸的閩南文化交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此次閩南四都(福州、泉州、漳州、廈門)之行,不但對閩南文化有更進一步了解,透過小三通,金門與福建沿海都市已慢慢建構起海絲情緣,更體會到金門地位的重要性。我們金門島位處福建東南沿岸之外緣,四面環海,港灣頗多,於七千年前島上之濱海內灣即有人類文明遺跡。唐宋時代,沿岸一帶常有漁舟往返的景象。從元代開始,海域出現倭寇及盜賊侵擾。自明代起則開始於金門駐軍守禦,並加強海防措施。清代則因鄰近的廈門港為中國沿岸的主要通商大港,當時海岸行船之盛況,在金門縣志中的描述如下:「船隻川走南北,絡繹不絕,一時檣桅如織,蔚為大觀,航線所及,北駛營口、天津及江浙諸省,南抵粵東,東達台灣、日本等地。清乾隆年間,於大小嶝及陳坑各設澳甲稽船徵稅,可概見當時航業之盛。」因此,金門與福建沿海交通除小輪船外,皆有木船赴大陸及南洋各地通商、移民,可見金門也是海絲之路必經之道,金門更是海絲文化發展的源頭之一。
自古金門的發展與福建的「海絲」文化就有著綿密之關係,金門未來也將是新絲綢之路的重要橋樑。因此,我們應該將此次的「閩都情海絲行」延續下去,建立起連結兩岸人民情感,為將來民族融合造橋鋪路的「海絲情」網絡,用情感來淡化隔閡,以和平相處取代緊張對峙。
此次參訪讓我深深感到閩南文化之精深博大,尤其在建構「閩南文化生活圈」的交流下,連結福建與台灣、金門兩岸情誼和閩南文化風華,更具歷史意義。在一種歷史的使命感之下,我進入了福建閩南師範大學的閩南文化研究院就讀,以不同的學術視角接觸更多元的閩南文化。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致力於推動金門閩南文化,讓金門成為兩岸閩南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樑,充分發揮金門以閩南文化為核心,以達連結兩岸情誼的目標,因此能參與這樣有意義的事務,讓我感到很榮幸,並希望能在這個領域奉獻一己之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