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再上一堂樂老師的課 ──側記臺大40重聚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1,290

2018年11月,畢業40年的台大63級校友返校「40重聚」,青絲成白髮。綜合體育館內,師生齊聚一堂近千人,席開90桌。
6311中文系的怡蓁榮任總召,文陸、勝勛榮任副總召,出錢出力,懇邀中文系海內外同學回母校,席開4桌。60歲的學生,80歲的老師,再重聚,溫馨如當年。
「40重聚」前,同學們在Line上的「6311群組」紛紛表示:很懷念教「現代散文」的樂蘅軍老師,期盼一向低調、羞怯的美麗老師能出席大會。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果然,一邀、再邀、三邀……,最後,深居簡出、自稱「山頂洞人」的樂老師勉強答應了大會前夕的10人小聚。
熱心的翠英居間聯繫,特地在臺大校友會館擺宴一桌。
歲月無情,近「聚」情怯。30、40年未見的師生,昔日的青春記憶還耐得起重溫嗎?今天的經霜容顏堪受彼此的悅納嗎?數十年不見,師生間還有共樂的話題嗎?……。
我以一書一酒,「輕」禮赴宴。故意問老師:「要酒?要書?只能擇一!」老師不加思索,笑答:「當然要書,妳以為我變成了酒鬼啊!」這一問一笑,頃刻間化解了師生初見的情怯。
抓住時機,我直言快語向老師報告:「多年來,一直想當面跟老師說聲謝謝。當年在校園,曾天真地問過老師:『如何能成為作家?』『只要一直寫。』『寫什麼呢?』『妳就寫金門。』這兩句話,我一直記到今天。今天送老師的這本書,就是我『書寫金門』的第六本書。」
「啊?!」面露驚訝之色的樂老師,更勾起席間同學的「師恩情」……。
原來,曾是樂老師導生的海外僑生,畢業前夕,他們也帶回了老師的兩句叮嚀:「傳承中華文化,任重道遠。」後來的他們,果然大半成為僑居地華文的要角,不是華校校長,就是主任、資深名師……。
環顧一桌的「英才們」,白髮的樂老師顯然欣慰。
「我也回應我的老師鄭騫百因先生的兩句話:『讀中文系,上者,可以滌心,清淨心性;下者,可以測字,擺攤營生。』……」
15歲,樂老師和姐姐名作家薇薇夫人來臺灣,兩岸隔絕,成了流亡學生。59歲,樂老師從臺大中文系退休。退休後的樂老師,大隱隱於市,不時出遊,爬大山,涉大水,雲深不知處。
年近80歲的樂老師,雖白髮,但童顏,言談之間,更時露天真瀾漫之情。
「敢問老師的養生之道?」「子曰:15志於學,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順,70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只活到72歲,那80歲呢?讓我來說說80歲的兩性吧!非關男性、女性,是韌性與任性。一者,生命常保韌性,對外界所加諸於己的寵辱,既不驚也不懼;二者,生活偶見任性,某些事情某些時刻,不妨只求快意,不計得失。……」
談興猶未盡,但會館已預告打烊。文陸班長俏皮地喊道:「起立,敬禮!」眾生馬上起立,齊說:「謝謝老師!」樂老師亦即時回應:「下課了!」
宴畢,同學們一致欣喜公認:此際在餐桌前的樂老師比40年前在課堂時更見靈敏、更顯活潑、反應更快!
第二天,6311的詩聖正三即以餐聚為題,賦詩一首,以記歡情。
〈樂蘅軍老師與6311同學聚餐〉林正三
四十四年以後 師生首次聚餐 自稱山頂洞人 難得出來看看
翠英耐心聯繫 再聚校友會館 十五流亡臺灣 而今鶴髮不慚
五十九歲退休 擺脫拘束不難 含笑答問如流 學生開懷盡歡
老師真正幸福 英才感念知還 記住因百警語 慶幸不必擺攤
兩句貼心提醒 春柳寫作不斷 居處懶接電話 異國新奇好玩
腳步還要加快 世界尚未玩完 身心既韌且任 觀照此生皆甘
蘅軍天真自得 熱心從未闌珊 眼前活潑少女 情懷何等爛漫
蘅皋滋蘭九畹 最美斜陽冉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