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僑鄉:冷戰時期的離鄉與歸鄉
1949年以降,金門成為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社會與空間高度被軍事化,原本的華僑網絡與僑匯受到影響。一份1958-1967年之間華僑返金的統計表顯示,這段期間的歸鄉者遠不及1949年以前的熱絡。
在美國國家檔案局收藏一份來自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回覆至美國的資料,名為〈無畏的金門:金門建設進展的數據統計報告〉(KINMEN UNDAUNTED_A STATISTICAL REPORT ON PROGRESS IN KINMEN),記錄了1952年2月1日至1959年4月30日之間金門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建設,藉以檢視美國經濟援助的效益。
在這份報告中,專節說明了1950年代金門的移民狀況。文章統計了1950-58年間居民離開金門的原因及數量,並提到在戰爭發生初期的9年內,總計有12,962位離開金門;其中,有2,271位、佔17.52%遷居海外,比例不算太低。此外,1959年12月31日金門縣政府登錄之居住於外國人口數為8,280人。馬來亞(當時包括新加坡)最多,其中男性3,540人,女性1,890人,佔海外移民比例約37.76%。北婆羅洲(包括汶萊、沙巴、砂勞越)等地金門籍民有557人,男性396人、女性161人,佔海外移民比例約3.87%。不過,若根據金門華僑協會收集的紀錄,估計有86,250名金門籍民並未被金門縣政府統計、登記進去。此數目是金門當時人口的兩倍之多。其中,新加坡約為5萬人,北婆羅洲為4千人。換言之,冷戰初期仍有近2成比例自金門島移出的人口前往海外,而不僅僅是遷徙到臺灣本島。汶萊的林瑞典、新加坡的林長鏢、方百成等,即是例證。
冷戰時期,支持中華民國的金門僑領甚多,其中出生於金門烈嶼鄉西口村、汶萊丕顯天猛公拿督甲必丹的林德甫(1910-1999),可謂代表性人物。1927年,年僅17歲的林德甫南渡汶萊,在其表兄吳祥記的「隆順商行」任職,在職4年中,他潛心學習生意,掌握了各種商業營業技能。
1934年,他與友人林昭賞、林德樟共組畜牧公司,經營生蝦生意;是年林德甫再與林水輕、陳清奇合作,合創「美成公司」,1936年公司改組,經營建材生意。二戰後他獨資經營「美成號」,業務蒸蒸日上,並且向國外拓展。1962年,林德甫在新加坡創設友利行,成為楊協成食品罐頭及外國名牌啤酒汶萊區總代理;1970年,他在臺灣創設「高汶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從臺灣進口水泥、鋼材、食品、雜貨以及藝術品,並向臺輸出原木、石油等;1970年他也在香港設立「美成船務有限公司」,除經營船務外,還採購成衣、雜貨等,生意如日中天。林德甫在事業成功之餘,積極參與汶萊華人公共事務,熱心公益,其中汶萊騰雲殿重修建築委員會主席、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等社會工作,最為人著稱。
在海外功成名就的林德甫,雖然身在異國,但卻心念故國家園,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時,外資大量流失,當時銀行有不少華僑撤資,然而林德甫不但不撤,反而以全數接手的具體行動,表示對中華民國的支持,因此贏得愛國華僑的美譽。
軍方的《正氣中華報》歷年來有不少對於華僑歸鄉的記載,其中林德甫先生自1934年返鄉結婚後,於1953年11月跟隨海外華僑參訪團重返故鄉起,之後多次回鄉,有感於昔日海外創業的艱辛與家鄉受到戰火波及造成的困頓,以飲水思源的精神捐資興建烈嶼中學、金門華僑之家、宮廟祠堂、卓環國小校舍、號召籌建烈嶼保生大帝廟;1982年3月捐款新臺幣50萬元設立「林德甫孝慈獎助學金」,獎勵小金門優秀中學生,首開金門華僑獎掖家鄉子弟的風氣。1996年12月林德甫在受封「丕顯天猛公」返鄉祭祖時再度捐出100萬元充實獎學金,受惠對象擴及大學、研究所。
汶萊僑領林德甫,以捐資興學方式回饋家鄉,受到地方人士的敬重,其事蹟仍傳頌於汶萊與烈嶼,可謂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