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蔡厝「復一亭」的錯字

發布日期:
作者: 陳益源。
點閱率:5,641

金門有座太武山,山下有條蔡厝古道,古道口建了一座「復一亭」,亭子有八根石柱,每根石柱上刻著一句詩,八句組合起來,正是出生於蔡厝、十九歲就中進士的蔡復一(1576-1625)某年返鄉上山時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那首律詩寫得很好,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潤冬月,盧若騰(1600-1664)、王忠孝(1593-1666)諸人遊太武山時還一同步韻唱和過。建復一亭者選刻該詩,是內行人,只可惜刻的時候刻錯了,而且一口氣出現六、七個錯字。
  金門名人眾多,允文允武的蔡復一的知名度又是當中數一數二的,所以《明史》卷二四九曾為「經略五省,提調兩省」的他單獨立傳,而進出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的金門文人也就只有他這麼一位。直到現在,金門島上還普遍流傳「七鶴戲水」的傳說,說蔡復一「殘掉了一目一手一腳又麻臉駝背的樣子」乃受傷白鶴轉世投胎的緣故,蔡厝的蔡氏宗親會藏有一幅「蔡復一畫像」甚至畫出了他右眼微眇的模樣,每年祭祖時還會特別迎請出來祭拜。他和他家人的民間故事非常多,據傳他的妻子正是潤餅的發明者。
  民間傳說嘛,姑妄言之,姑妄聽之,金門人喜聞樂道歷史名人蔡復一的傳奇故事,本無傷大雅。但是,錯刻這位金門大文豪的詩作,就又另當別論了。說真的,我絕不相信金門縣文化局等單位會繼續坐視不管。問題是,蔡厝「復一亭」的錯字該怎麼改才對?
  就現有文獻來看,蔡復一那首登太武山詩,以明刻本《遯菴詩集》卷四所刊為最早,該詩原題:「故鄉浯嶼海水四環,余家負海印山上,多名蹟,秋歸旬日,僅一陟其顛,匆匆無暇,聊一詩志之,俟他日悉賦也。」詩曰:
   仙嶼孤懸雪浪春,桑麻舊話課鄉鄰。
   飲從十日抽身暇,山別多年入眼新。
   小鳥呼名時報客,幽花迷族卻依人。
   雲巖月照香泉好,一酌松風濯世塵。
  蔡厝「復一亭」的石柱上,把「雪『浪』春」刻成「雪『垠』春」,把「入『眼』新」刻成「入『跟』新」,把「『時』『報』客」刻成「『報』『時』客」,把「一『酌』松風」的「酌」字右邊的「勺」刻成「勻」,這些地方照改就是。
  比較傷腦筋的是第六句,亭柱將「幽『花』迷『族』」刻成「幽『芲』迷『徑』」,「芲」可做為「花」的古字,不改也行,但把「迷『族』」刻成「迷『徑』」需不需要改呢?因為如果我們翻檢《金門志》、《金門縣志》的藝文志,確實也都引作「幽花迷徑卻依人」沒錯。
  不過,我個人主張要用就用最早的版本,因為「迷族」改作「迷徑」並被誤冠以「九日登太武巖(巖或作山)」的詩題,應該是光緒八年(1882)《金門志》刊刻之後的事。原詩題目並非「九日登太武巖」,第六句亦以採用原始的「幽花迷族卻依人」為宜。
  蔡復一的這首名作,金門大學洪春柳老師《浯江詩話》選譯過,但因所據版本不同,所以我特地商請在成功大學中文系傳授詩學的陳家煌教授加以重譯,以供讀者參考:「金門像仙島一樣孤懸在雪白浪不斷地湧來的大海之中,我回到故鄉與同鄉的人和以前一樣談起桑麻相關的農事生活。這次有十天從公務抽身的閒暇休假時間來與大家飲酒,便來到睽違多年的太武山中,欣賞到的山中景色卻因生疏而感到新鮮。在山中呼叫著小鳥的名字,小鳥也以鳴叫聲應和著我,讓人分辨不清種類的幽靜花叢,像依戀來此山的客人一樣沿路聚集綻放。高聳入雲的太武巖及月照香泉的浸月池都是山上的勝景,喝著茶酒聽著松風時,便能洗去塵世間惱人的俗慮。」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