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子兩代,情牽三地!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福井。
點閱率:1,376
字型大小:

我做口述歷史有年了,常覺得金門是一座故事島,老一輩的鄉親人生歷驗豐富,許多人有說不完的故事。
前些時不經意到上庫訪談了吳文藩老先生,聽到後來我才明白他是吳奎新律師的尊翁。吳老的故事就是金門當代歷史的縮影,他成長於日據時代,歷經了國府的播遷,兩岸的分裂以及八二三的砲戰,為了一家的溫飽,最後在盛年的時候,落番到了汶萊。
奎新唸完上岐國小二年級,跟著媽媽哥哥弟弟與大姊,一家人從烈嶼過台灣遠渡重洋到汶萊依親,這樣的婦孺既沒知識,更缺乏膽識,一路上的辛苦可想而知了。奎新到了汶萊,才知道父親跟大部份落番的金門人一樣,一開始都住在「估俚間」,過著打黑工的日子。
現在透過奎新的文章,看看他們一家子怎麼討生活的。文藩受訪說他回台學炸油條再去賣油條,賺了很多錢;其實他先是賣肉粽起家的,有一次他到新加坡訪親,不意學會了包粽子,回汶萊之後索性辭掉工作,把四年積蓄都拿來買設備與材料,從此賣粽子一炮而紅,才得以把家眷接來。
這一段生活經歷,奎新有參與,他說中午下課後,放學包粽子,汶萊因四時天氣炎熱,華人午後三、四點在估俚間,都有喝下午茶或咖啡的習慣,父親起初頂著竹簍,陪著奎新與弟弟沿街叫賣。馬來人禁食豬肉,常要避開,若不小心被碰上,整車粽子會被推倒、踩爛。晚上則由父親一人搖鈴叫賣。這樣的落番生活,文藩並沒有透露,但是歷歷在目。
汶萊的面積約為台灣六分之一,一九七○年代人口二十萬人,華人六萬有餘;現在人口近四十萬,華人還是六萬多,但是這六萬多華人之中,烈嶼人佔了約半數。因此,汶萊是另一個烈嶼。烈嶼人到了汶萊落地生根之後,把閩南文化與宗教信仰都帶過去了。
奎新說每年端午節,都要包上千斤的糯米,炒餡料超過一百公斤,父母每天工作十六至十八小時,一連十天忙得人仰馬翻,有時累得睡著了,把釜中的水燒乾了,變成「煎粽」。這些粽子華人老闆歡喜過節,都會以高價購買,作為犒勞員工之用。
此外騰雲殿的廣澤尊王聖誕千秋日,要連演一個月的歌仔戲酬神。奎新說父親除粉墨登場之外,還承包了演戲後的消夜,因此贏得「肉粽大王」的美稱。這樣的落番生活刻骨銘心。奎新後來因居留簽證下不來,小五時不得不跟媽媽與哥哥弟弟回到台灣繼續學業。
文藩經三十年辛苦打拚,積攢了幾千萬元,退休後回台養老,剛好碰上股市飆上萬點,他不知兇險一腳踩空,資金幾乎像泥牛入海又化為烏有,傷心慘痛之餘,繞了人生與世界一大圈,又返回上庫故里;想到女兒嫁在汶萊,老來想見一面而不可得,午夜夢迴要捶心肝。
奎新返台讀書發揮一貫的認真精神,從此展開了人生新頁,如今人到中年寫了一本書,緬懷兩代三地的生活情景,打開來看真是血淚交織。奎新其實可以把它擴展寫成一部家族史,不僅透視金門人的落番精神,也作為烈嶼族群在汶萊文化傳承的生活寫照。
上庫吳家是延陵季子的苗裔,陵水湖因此得名。早年我曾去參觀秀才厝,只見門額寫著「其儀不忒」,不禁沉吟久之。上庫是有文化的閭邑,流風餘韻,人才輩出,我因與吳家兩代有了因緣,故樂於綴數語在《陵水認真情》書前以沾延陵之餘光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