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已是春
乍暖還寒的時候,田間的桃花被冰涼的露水滋醒,既嬌豔又明媚地張揚在枝頭,迎來每一天的陽光初升。隨著桃花越來越燦爛,多情的我經過樹下,腳步都會放得緩慢輕柔,想要多看幾眼如此靜雅的風光。
一枚花瓣飄落,靜止在井中的水面,那是父親挖掘的井,井水陶醉於似霞的粉紅色,我則在生機盎然的春日,懷想童年隨父親參加農曆二月初七瓊林蔡氏大宗祭祖的時光。
每年農曆二月初七和十月初六,此二日分別是瓊林蔡氏五世祖靜山公及祖妣顏氏之忌日,因為始祖所傳的四世,或為僧、或開別族、或他遷,留在瓊林者皆靜山公之後,析分九房,分住四甲。
祭典依據明代《瓊林蔡氏祭祖儀註》,祭祀採用古禮,以大三獻即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的儀式進行。最為特殊的是,祭禮開始時有啟櫝儀式(出主),這在金門各姓氏家廟祭拜中是很罕見的。「出主」,是將祖龕內祖先神主牌位請出來,按照昭穆順序,擺在特製的太師椅上,享用子孫們準備的祭品。祭祀時,始祖等三十五位祖先頭程祭拜,五世祖等二十七位祖先貳程祭拜,祝文內容亦不同,文句如白色桃花般優美素雅,意蘊通透。
小時候,我是遵從父親的交代而做,而後漸漸體會祭祀具有的凝聚力和家族文化,加上喜歡祭祀時的祝文、儀禮和祭樂,更加積極參與,並且記錄祭祀準備工作、祭祖儀節和祭禮程序,書寫發揚其中的情思與意義。
每當千瓣桃紅迎春來,冬日灰撲撲的陰霾獲得一點光暈,我知道瓊林蔡氏宗廟春祭就要開始。春風駘蕩,一朵桃花達成自己的使命,隨風飄落,沒有不捨,沒有遺憾,預示著碩果累累,用最後的舞姿裝扮世界的美麗。家廟春祭,慎終追遠,感念祖先為了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子孫,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讓灰暗的、困窘的、單薄的家族,開枝散葉。有如那朵飛舞的桃花,為了將來的果實,堅持著、旋轉著,在世間完成自己的本分,把瀟灑靚麗的身影留給後代追憶。
瓊林聚落是血緣聚落,蔡氏家族經過長時期的演進、繁衍、定型,其過程蘊含豐富的歷史內容,其中關鍵的凝聚核心是那些曾在此生活的人們,帶來鮮活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形成生活方式、宗族文化、建築特色,都是無形無價的資產。
每年春秋兩祭的「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是金門規模最大的家廟祭祖儀典,已於民國100年登錄為金門縣民俗(祭典儀式),並獲文化部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
父親說:「我們的開基祖是從瓊林來的,有祖才有我們。」我喜歡慶典熱鬧的景象,總是央求父親能讓我隨行,我知道回憶能帶來什麼,成長於此,耳濡目染,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在我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痕。
時代進步,面對各種知識、資訊和觀念所產生的思維差異,甚而主流文化撞擊並挑戰傳統習俗的祭祀行為,瓊林蔡氏總能堅持每年農曆二月初七、十月初六,緬懷和彰顯蔡氏宗族的存在價值,安靜立於時代喧嘩之外,留下了歲月淘洗不掉的祭祖儀式。
不覺已是春,父親圓滿實現他的使命,隨風寥落,沒有一絲世俗的留戀,而我依然浸潤在宗族的傳統與祖制裡,從中尋得支持與力量,獲取轉過身、揚起頭、勇於直視現實的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