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聲求氣
因聲求氣是一種朗讀法;古人向來重視「因聲求氣」!其重要性可從桐城派劉大櫆的《論文偶記》中來探其奧義:「(讀書)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反覆的吟誦,可以使我們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一窺作品之精髓,進而使自己的心靈,飛翔於文學中,那充滿靈性的世界,達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諸如讀李白的「將進酒」,朗讀前先想像李白當時的狀態、神態和心態,然後調節自己的狀態與之契合,進而大聲反覆朗誦,推敲和感興之,彷彿此篇是你所作,表達你那種既悲壯又豪邁的情懷:置酒會友,誠乃人生快事;卻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不揮灑何以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時刻,猶如江河入海,沛之莫能禦。
每一想起這個畫面,不由就想起《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的那句名言:「用詞準確!」因此他每每在克魯瓦塞別墅附近的林蔭道上,高聲朗誦自己的作品,讓耳朵告訴他是否已經找到最準確的字句。這種文字與聲韻唱和之美,不正是風應萬岳的禪意?就如同《笑傲江湖》中,劉正風與曲洋那一聲清韻霜滿天的琴簫之和,又豈僅是高山流水的的情采而已,感動的是那不世難遇的化境!凡此均賴反覆吟誦後,與作者相契合之感應,這就是因聲求氣之感應;這就是因聲求氣之意境。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詩詞,更要重視誦讀。因為我國的古典詩詞,最初都是配樂歌唱的,流傳至今,雖然樂曲失傳,但是緣於中文特具之形、音、義的詩詞,其韻律和節奏猶在。況此中之韻律和節奏,更非單純的語言技巧而已,而是詩歌中那種意在言外,此中有深意的情感及靈動。正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會有什麼樣的節奏和音韻。因而誦讀詩詞,不僅能化育對古典詩詞的良好語感,重要者,在於能了悟詩詞中的靈韻意境。
此中之靈韻意境,直如劉大櫆所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這段話充分闡述了「神氣」和「音節」之間的關係:神氣者,應是作品中那股人兼靈性,涵蘊其中,所感興出來,無以言之的神韻和氣勢。不僅是作家的精神氣質,更是其高度藝術化的體現;而所謂的音節,則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語言因素。神氣為本,音節為用,體用相宜,自有其高華清遠之意境。
是以,神氣需要藉助音節的外在表現;音節亦要依仗神氣之化境以沛之,此何嘗不是因聲求氣之神思妙想所在!只是今人因各種因素影響,別說因聲求氣之朗讀,連紙本也早被電子書所替代,且不談對視力之影響等醫學諫言,對品韻文字美之損失,方是百代疾首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