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村懷舊
清明節返鄉掃墓是最近四年的事,也就是說,我們家族來金的一世祖聯陞公已經辭世四年多了。由於今年清明節與先君忌日只相差六天,再數日則是祖父母的合忌日,因此,月初回去,掃墓、祭祖之後又盤桓十幾天,藉此完善了慎終追遠、敬祖懷恩的心願。而一趟計畫外的浦邊村巡禮,勾起我兒時幾度來過此村的點滴回憶!
浦邊村周姓是我外婆的娘家,外婆周標治早逝,我未曾見,外婆家族中的堂兄弟多人「落番」去菲律賓拚搏,事業有成。印象中,民國五十年代初期,我在浦邊村有兩位表舅,曾隨家母去走動過幾次,留有一段兒時的記憶;尤其是,民國五十三、四年間,曾隨父母親參加過我們尊稱為「浦邊祖啊」的喪禮,莊嚴肅穆,告別式後,在屋前廣場宴請賓客,何浦國小來參加送行的學生代表就開了二桌,可見場面之浩大。某年,是宮廟或周氏家廟奠安,客居台北的舅公回來與會及宴客,我剛好也返鄉休假,受邀參加。此後,因親戚遷台,雖幾回路過,未進村。但是,這個村落的大厝洋樓與傳統建築美輪美奐,玲瓏有致,在當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月十三日,沙美忠孝二村社區發展協會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在有家餐廳舉行,各家戶可以參加二個名額,舍弟邀我同行,會議我不用參加,乃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到處走走,順著餐廳前方坡道而下,左拐進入浦邊村,映入眼簾的是氣勢雄偉的周氏家廟,廟旁第一座古厝就是「浦邊祖啊」的故居,屋宇已顯老舊,大門深鎖,經詢鄰居,說目前無人居住,託親戚代管;記得我兒時來此,曾在屋前廣場嬉戲;往前行,當年有數家店舖,算是村裡小街;眼前拐角處,曾是一間小雜貨舖,如今已廢棄塌陷,方形售貨窗口「紅土結」已經風化剝落,似乎訴說著物換星移、人事已非的歲月痕跡。穿過村落,沿村外小路緩步而行,從門牌號碼看已百餘號人家,何氏家廟就在眼前,我駐足良久,思緒拉回到六十八年前的陳年往事。
先君於國共內戰初期,由泉州安溪隻身來金避險、謀生,兩岸分治之後,返鄉無望,遂以幫人耕作維生,也曾擔任過村幹事。婚後,輾轉向「浦邊祖啊」這邊的僑親借得黃金一兩,開始與人合夥做生意;從這一兩黃金起家,成就了後來子孫滿堂的福氣,浦邊親戚的援手,是個關鍵因素。俗諺說「食果子,著愛拜樹頭。」是告訴人們飲水要思源,知恩圖報,所以,先君生前時常對我們提起「浦邊祖啊」這邊濟急紓困始得以營生的經過,要我們不可忘本,要感恩惜福;因此,時至今日,我們和「浦邊祖啊」這邊的親戚還是保持著聯繫和良好的互動。
黃昏時刻,漫步在鄉間小路,難得看見行人,顯得冷清寂靜,眼看浦邊村以往繁華的景象不再,懷舊念情之餘,也為當年在此嬉戲,如今年華已老去而感傷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