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建樹。
點閱率:2,038
字型大小:

清明過後,后江灣的石蚵越顯碩大肥美,如此鮮味,經常卻只是尋常人家餐桌上不起眼的配角,「蚵鹹」是最簡單的料理方式,新鮮石蚵佐以蔭醬烹煮,最能吃出蚵仔的原味與鮮甜,若再有青白相間的蒜苗點綴,山珍海味盡有,雖只是小吃小食,卻勝於易牙之味,道道地地來自大海的澎湃,總是可以帶給味蕾滿滿的知足與感動。
「要吃就趁這陣子,接著越來越大顆的蚵仔,該是曬『蚵乾』的時候了。」母親認真又慎重的說著,同時也宣告曬蚵乾的季節到了。而我的思緒,早已被門口埕吊掛著竹簍盤的畫面佔據,竹簍盤佈盛著汆燙滾煮後粒粒飽滿的蚵仔,陽光肆意揮灑,濃郁的蚵仔香氣四下瀰漫流竄,不免引來大花貓的覬覦,無所事事的小鬼頭樂得因此被委予看顧門口埕的重責大任,然而野貓並不是最麻煩的,家賊難防才是,竹簍盤中的石蚵不時會缺了幾顆,還不忘要順手勻一勻竹簍盤中的石蚵,免得監守自盜的糗事露餡,難怪母親有時不免疑惑:別人家五斤石蚵就能曬出一斤蚵乾,怎麼我們家的就不似這回事?說來,這全都是那誘人滋味惹的禍。而幾經數日反覆曝曬收斂而成的精華,當然是蚵乾飯、蚵乾粽不可或缺的大腕要角。
島鄉金門的石蚵,是大自然得天獨厚的賞賜,結實的石蚵,都是歷經潮來潮往淬礪與洗鍊的結晶,而採蚵除了是極其辛勞的工作,更是以身涉險與大海潮汐打交道。曾經試著下海跟去蚵田見識,深入數公里的潮間泥灘,步履蹣跚竟只是見面禮,還得在茫茫的灘地中認出自家蚵田所在,擎蚵才得以展開,而趕在漲潮前速速離開,是採蚵人的默契,稍有遲疑,挑著沉重蚵籃踏著步步進逼的海水過泥灘,會是舉步維艱且驚心動魄。潮汐有信,正是採蚵人與大海間相互約定的節奏。
家中蚵田所在的后江仔(后江灣),村人習慣稱之為平林海(瓊林舊名平林),不知是否真有「山海盡歸士大夫」的說法以至於霸氣如此,但平林海所產的石蚵,一直有「平林蚵,多一耳」或「后沙多一耳,平林多后沙一耳」的說法,舊縣志也有「牡蠣俗稱海蚵,冬春盛產,古寧頭以西產者五耳,后沙、瓊林以西產者七耳」的記載,鄉人的自豪終究還是有點道理的。得天獨厚的后江灣,既孕育出比別人家多一、二耳的石蚵,世世代代在這的人吃著吃著,竟吃出特有的飲食文化,似乎也是必然。每年村中祭祖後的「吃頭」,傳統有白斬雞、炒蒜苗肉、剝蒸魚、蒸芋頭與麵線盤等菜色,瓊林麵線盤就是最經典的石蚵料理,后江灣潮來潮往造就了石蚵,瓊林人「落海也一身,上山也一身」換來的「割肉飼嘴」,化成了舌尖上的精彩。
午前,阿母用幾天前剛採收的石蚵,再準備本地的番薯粉,加上蒜苗珠、芹菜珠,煎了道鮮香味十足的蚵哆。煎蚵哆(煎蚵餅),食材簡單,卻是山海盡匯,掌廚還要不疾不徐,煎出微焦不油膩的色澤與鍋氣,當然又是不能辜負的在地好味道。雖然有人說,金門蚵哆較類似台灣的蚵仔煎,但作法與用料其實大異其趣。至於,在台灣稱為蚵哆的,在金門則是「鱟殼哆」,台金兩地作法大同小異,都是將鮮蚵摻上豆芽菜、韮菜或高麗菜,拌以麵粉漿,以圓形湯瓢定型,下鍋炸成圓扁形的油炸食物。吃食是文化的縮影,再說點故事就足可形成地方特色,石蚵在島鄉便是在地文化璀璨的亮點。
蚵路漫長,蚵話無數,採蚵人總是這樣娓娓道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