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烈嶼海外移民的另一個家園:砂拉越林夢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940
字型大小:

作為一個僑鄉,過去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烈嶼海外移民集中在汶萊、新加坡。但是,其實還有一個小鎮,南渡遷徙而來的烈嶼人聚族而居,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在海外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並有卓越的鄉僑被封為天猛公、甲必丹等封銜。這個地方就是林夢(Limbang)。
林夢是東馬、北砂拉越林夢省的首府,位於林夢河畔。林夢省的西邊是西汶萊,東邊是沙巴,南邊是美里,而中間則是汶萊的淡武廊,位於林夢省北邊的林夢鎮是一座幾乎被汶萊包圍的邊境城鎮,面積3,97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為止人口有45,532人,種族相當多元,以馬來族(Malay)、伊班族(Iban)、華族、比薩揚族(Bisaya)為主。其中,馬來族佔31.3%、伊班族佔30.4%、華族16.0%、比薩揚族13.1%。不同於汶萊是以馬來族為主,林夢的馬來族雖仍為最大族群,但僅有31.3%,並非絕對多數,多元種族及其融合是林夢非常顯著的文化特徵。
同時,也因為林夢省地理條件的特殊性,這裡擁有四處對外邊境關口,包括:三處汶萊/砂拉越的邊界關口和一處砂拉越/沙巴邊界關卡。也因為如此,使得林夢與汶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關係相當密切,從18世紀後半葉起,以福建漳泉為主的華人落腳於此,其中也包括來自金門烈嶼的移民。現在汶萊、林夢兩地可為一日生活圈,同時因為汶萊伊斯蘭教十分嚴格,全國禁酒,幾乎沒有夜生活可言;而大馬雖然也是穆斯林為主,但仍是一個宗教自由的世俗國家,是故汶萊華人經常駕車到物價相對便宜的林夢消費、購物、甚至飲酒。汶萊與林夢兩地華人的商業、婚姻等網絡更是相當密切。
有關於林夢歷史發展的中文、英文、馬來文文獻不多。根據汶萊大學伊斯邁爾(Haji AwangNordin Ismail)的研究,在19世紀中期以前,砂拉越是屬於汶萊王國的版圖。到了1884年,由於英國、汶萊對於砂拉越擴張下所需經費增多,汶萊對林夢徵收了高稅率,並導致居民發生叛亂。蘇丹哈希姆(PengiranTemanggongPengiranAnakHashim)最初尋求布洛克(Rajah Charles Brooke)的幫助,但未能結束叛亂,隨後他求助於納閩的代理英國皇家領事,叛亂才被鎮壓。1890年3月17日,布洛克宣布林夢為砂拉越王國的一部分。
華人在此地的移墾與布洛克有關。他為了要全面發展砂拉越的經濟,於是在古晉委派拿督阿邦.哈志.莫西迪(DatoAbang Haji Morshidi)全權負責規劃林夢發展事宜。於是,莫西迪挑選了富冒險精神的7位福建漳泉屬華人,包括張龍汝、張西長、林七老、林湖■、周鶴、王成勇、吳長蛟等,落腳仍屬荒煙之地的林夢。到了19世紀初,因遷徙來林夢落戶的漳泉人已佔多數華人人口,為了培育後代,他們開始創辦中華學校,同時也建設大伯公廟及開闢塚地為移民在當地安身立命的信仰、百年大事,提供服務與照顧。
林夢以福建方言群為主的華人社會,於1938年成立了一個名為「林夢合作社」的民間組織(後更名為林夢華僑俱樂部、林夢中華俱樂部)。二次大戰後,林夢華人社會方言群的組成發生改變,在原本以漳泉邑為主福建幫之外,開始有福州語系的移民遷入,並組織一些宗鄉會館。為了照顧福建幫鄉親的利益,1978年,「林夢福建公會」向砂拉越社團註冊官成功申請註冊,並成為合法團體。現任(2017-19)林夢福建會館的會長林兼慶、副會長洪益民,俱為祖籍烈嶼的移民後裔。林夢福建會館可謂當地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社團之一。還有許多烈嶼鄉親,如天猛公洪景仕、林夢中華商會會長林水清、甲必丹陳慶源、甲必丹蔡天賜等,他們事業有成,也是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及華人社會的領袖。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