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鳥鳴報曉 ──讀蔡博士〈作別炮聲〉
認識蔡維忠博士是個偶然,二○一八年初,友人因公務忙碌,商請我出面與蔡聯絡,蔡是廈大77級生物系畢業,赴美留學為理科博士,曾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是新藥研發專家,喜歡寫作,現為美國《僑報》、《北京晚報》專欄作家。蔡透過旅美鄉籍作家吳玲瑤介紹,寫信給文化局呂局長,說想來金門一遊,認識寫作朋友。
之後,我與蔡通信,他寄來舊作〈金門的炮聲〉(刊《僑報》二○一五年七月六日),此文分四小題:一、炮聲,二、炮戰,三、戰略要地,四、我想去金門。蔡博士來信說: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要到廈大與同學聚會,配合我在金門的時間,他於當月十一日,與旅港的親人先來金門小遊兩天。當日,我約請解說高手陳兄出面引導接待,蔡博士成長於金門東半島對岸的晉江市金井鎮的塘東村(位於圍頭半島),商量後,我們選了幾個景點,兩天裡,去和平園區、古寧頭戰史館、瓊林蔡氏宗祠、八二三戰史館、獅山炮陣地、山后民俗村、寒舍花海邊、水頭洋樓群走走。十一日晚上,他做東設宴於金海岸餐廳,招待幾位金門新友交換著作,聊天合影。十二日下午,我開車送他們赴水頭港搭船到廈門。
蔡博士很滿意金門之遊,說他要好好寫篇文章來紀念,果不其然,他以半年以上的時間,精心撰述了一篇鴻文〈作別炮聲〉(刊於《散文》雜誌二○一九年二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他好意將雜誌請人從大陸寄來給我,此文六千字以上,將他舊作〈金門的炮聲〉的內容,融入其中,再加以擴張,分為四部份來寫,但此篇未寫小題。
第一部份,他介紹家鄉-塘東村,寫當年受炮擊的往事,他家房子位於村莊最東邊,周圍三、四畝地共被打中四次。說他以前常做怪夢,夢見高大的戰艦衝上海岸來,這次,在八二三戰史館裡看到戰艦駛往海灘的畫面,竟然和夢中情景相似。他在炮聲中成長,揮之不去的炮聲,始終截留在腦海。如今因大陸人可到金門旅遊,一償他多年願望,來到金門東北部離家鄉最近的地方,看看遺留下來的炮座,眺望對面的家鄉,然後告別炮聲。
第二部份,他介紹了此次來金見聞,文中談到先正與陳成基理事長引領他去八二三戰史館參觀,憶寫他家當年受到八二三炮擊的情況。圍頭村與湖厝村,由於村前有解放軍的炮陣地,成了金門反擊的重點,被炸了個稀巴爛。文中提到他兩位舅舅,因出海捕魚被我方抓來,日後又放回大陸,他們向中共政府自首,但從此不許出海了。
第三部份,探討金門人的祖先原是從對岸大陸過來,說陳秀竹的舅舅蔡繼堯在二○○六年曾到塘東尋根,敘述瓊林村與塘東村的相關故事。如今金門從大陸引水,海底水管穿過塘東人養海蠣的海域,這兩個村莊,同一血脈,同一文化,經歷了相似的光榮和苦難。
第四部份,寫他夜宿賓館,隔晨醒來,聽見有鳥在木棉樹清脆鳴叫。彷彿是在傳遞特別訊息。因而回想來金所識新友:王先正、陳成基、黃慧敏、陳秀竹等,稍做了些描述。此行他為告別炮聲而來,卻聽到鳥叫聲,潛意識告訴他,炮聲已經消失,鳥叫聲適時出現。錯愕又自然,炮聲終究被鳥叫聲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