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醫官點滴上心頭
小時住瓊林,生病都是看軍醫。那些年,整個村莊幾乎成了半個軍營。記得瓊林一間祖厝旁,就是一個軍醫站。印象裡,這間軍醫室,像一家小型診所。小孩最怕打針了,診所最常聽見的是孩童尖銳哭鬧聲,混雜醫護人員沉穩的安撫聲。世上的醫院都一樣吧,這個軍醫診所也散發著一股濃得化不開的藥水味。不過,小時有個特別的印象,就是醫生穿的不是白色的制服,而是綠色的軍服。
當年幫我們金門鄉親看診的軍醫師,少數是醫學院畢業服義務役,大部分應是國防醫學院培育出來的軍醫師。他們都是科班出身,學有專精。他們服務病人的態度文雅、誠摯,軍民同等待遇。那些年,軍民真的是一家親,從醫護行為可以見證。若我沒記錯,看診好像不需健保卡,不須掛號費,連打針拿藥也全是免費的。此點,說來幸運,但也情有可原,誰叫我們要生長在戰地、離島、前線!當年一般百姓的醫療,只能仰賴國軍的救治了。
小病,如感冒發燒、輕微外傷和擦傷等,這間小軍診,游刃有餘。不過,大病,就要往醫院送,主要還是國軍醫院,那時縣民專屬的縣立醫院或衛生院,還沒著落。過去有好長一陣子,戰地金門鄉親的性命與生活需求,足足仰賴國軍的支助。戒嚴時期,金門鄉親深受軍事法令的管制,但生活卻受到國軍相當大的保護與奧援。
當年戰時生死相守的現實環境,釀成了軍民一家親的深厚情感。記得在瓊林老家裡,常見家父接待軍中長官。家父不菸不酒,只能以茶和花生招待軍中長官們。有時,媽會燒幾道佳餚,宴請軍中長官。小時我在一旁聽大家閒話家常,最常談論到的是國軍官兵如何協助學校和鄉里的建設。
國軍進出我們家院,當年是司空見慣。小時,常請軍醫師到我們家來看診。診畢,醫師對症下藥,甚至親自打針。醫藥進步的現代,甚少能請醫師到家裡來看診,反是當年戰地金門,請得到軍醫師到我們家來。
今日醫師匆匆診斷開藥,草草結束一次診約,當年軍醫師除針對病情醫療外,還會坐下來闡述健康和養身的道理。醫病是一時的治標,預防和養身是長期的治本。有次拉肚子,某位軍醫來家看完病,循循善誘道起健康教育,應說隨機給我們幾位小孩上了一堂課。那些年,金門鄉親最常吃的點心或零嘴,就是花生了。耳邊至今仍一遍遍迴盪著某位軍醫師的忠告:少吃花生,要吃也儘量不要空腹吃,最好是吃飽飯再吃。
記得我們當年稱呼軍醫師不是「大夫」,也不是「醫師」,而是「醫官」。他們的制服上都有官階,從一條槓的少尉,到中尉或上尉都有。今生生過不少次病,看過不少位醫生,最想要感謝的,是當年照顧過鄉親和我的醫官們,事隔幾十年,回想起來,會不自覺流下滿懷感激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