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汶萊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3,217

汶萊作為海外金門移民的聚集地之一,由於其特殊的政治體制與經濟構造,發展出與新加坡顯著不同的華人社會樣態。
在1984年汶萊全面獨立之前,亦屬於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與東馬的關係十分密切,包括砂拉越林夢(Limbang)、老越(Lawas)、納閩(Labuan)、美里(Miri)、詩巫(Sibu)、古晉(Kuching)等地之外,與新加坡的聯繫亦多。汶萊與東馬、新加坡的地緣關係,吸引了不少的華人前來。目前,汶萊最新的人口統計,根據2014年的汶萊經濟規劃與發展部資料,該國總人口約411,900人,約65.8%為馬來人,華人則占總人口10.2%,其他種族24%。
華人與汶萊的接觸已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當時的接觸是一種朝貢體制下的官方互動。近代華人移民來到汶萊,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之際。汶萊最早的一本人口普查報告書於1911年出版時,記錄了全汶只有736名華人,約佔總人口3.4%。隨著華南移民進一步南來,逐年成長,1921年計有1,423人、1931年計有2,682人。到了1930年代,華人進一步自馬來半島、砂拉越以及福建、廣東等地進入汶萊。饒尚東教授的研究發現,華人移民的高峰期主要在二次戰後,也就是1947-60年之間。主要原因是石油發現之後,吸引了大量勞動力進入石油公司工作;同時也吸引了不少農耕者到來墾殖;這時期的汶萊正邁向現代化道路,各地大興土木,積極展開基層建設,引進不少華族建築技工參與工作。
華人人口數的迅速增加,以至於佔汶萊總人口的比例在二戰後超過了20%,並在1960年達到史上最高的26.0%。之後,逐年下降,一直到2014年最新統計的10.2%。就華人人口增長率來看,1947及1960年顯然是兩個高峰期,遷入人數有顯著的成長。這與汶萊石油經濟的崛起有直接相關。到了1971、1981年仍然有1萬多人、7千5百餘人遷入。不過1991年之後,因為公民權的考試愈趨困難,遷入人數銳減。在田野調查訪談中顯示,若是沒有拿到公民權或永久居留權者,返回原鄉定居者亦大有人在。具有汶萊公民身分者,約72.0%。永久居民則為6.9%,其餘為暫時居民,佔21.0%。
雖然華人是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不過在1984年汶萊獨立以前,貿易商行絕大多數為華商所經營,歐商亦擁有商業機構,但主要仍掌握在華僑手上。在1959年汶萊成為自治邦的那一年,賴公任主編了《汶萊商業大觀僑賢事略》一書,在其中〈商業大觀〉一文中,他提到了早期華僑由星馬移民到砂拉越、進而移墾汶萊的過程,也盛讚華僑對於汶萊發展的貢獻,特別是經濟上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各項建設技術上無可取代的角色。
華人移民主要集中在汶萊首府斯市(或稱汶萊市)及馬來奕縣,前者是汶萊的政經與文化中心,後者是石油的產業市鎮。《汶萊商業大觀僑賢事略》資料顯示,華人移民的方言群主要為福建(閩南)各邑、客家各邑、廣府各邑及海南人,莆田與福州也佔了一定的比例。福建幫集中於斯市,包括金門烈嶼、廈門、同安、安溪等,其中又以金門烈嶼為最,並以經營貿易商號為大宗;而馬來奕多為廣府、客家及海南人,行業上則較為多元,小店家、各類技術人員、農漁業均有。
對於以福建人為主體、特別是金門烈嶼人居多的汶萊斯市華人社會,方言的使用以福建話(閩南語)為主。而首先作為海外移民凝聚的中心角色者,即為廟宇。其中,百餘年前即已出現、位於首都斯市的騰雲寺(騰雲殿的前身)最為重要。此外,汶萊摩拉港口地區,早期亦有華人聚居,從碼頭搬運、駁船或貿易工作,因此百餘年前也建有一座主祀廣澤尊王的鎮南廟。因此,討論汶萊華人社會,特別是人口最集中的斯市,騰雲寺(騰雲殿)是關鍵的機構,它是百餘年來華人宗教信仰及社會生活中心,也是汶萊移民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