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情
最近參加了幾場活動,對於「鄉情」這兩個字有感而發,不管是出外工作者、落番第幾代,或者是來來去去最後停留本地的原鄉人,對於家鄉的那份情總在抒發、堆積,不管是藉由哪一種管道。
首先是7月20日在文化局的「許水富詩集創作分享會」,第一次聽詩人分享自己的創作、朗誦自己的作品,打開詩集,每每看到家鄉島國、高粱酒、某村落等等,詩集內容分短句詩、長行詩、散文詩,對於詩,我可是十足的門外漢,來此一遭是純欣賞,但睿友文學館的陳館長一再的提醒我接下來有一場張國治老師的分享,一來睿友學校改變後我還沒進去過,二來聽詩人分享機會難得,於是我趕緊記下日期及時間。
8月3日星期六,我倆提早吃午飯,稍做休息後騎車前往碧山,好久沒來了,一到就有洛神花茶可解渴,然後先逛逛,時間到了,人也漸漸的來了,還有從台灣來的研究生,詩人開始分享創作的點點滴滴,聽到「惠安」二字我眼睛馬上轉向,「風雨航渡」點出了金門廈門-封鎖對峙五十二年,直航輪渡五十二分鐘,那是指和平碼頭,現在走五通可更快了。一首首詩都有其故事,但後來換成是聽眾舉手朗誦、送書,一些人踴躍參與,也真的各有特色,而我著實心虛,又怕被點到名,結果沒跟館長套好,真的被點到了,好在一陣慌亂之後逃過一劫。
8月8日文化局演藝廳「來自地球村的音樂會」,一場沒有音樂伴奏、純人聲的音樂會,有趣的是十六個人來自十三個國家,而指揮「李錫耀」更是特別,他其實祖籍是古寧頭南山人,也就是落番的第三代,來自馬來西亞,爸爸沒有回來過,當他用不是很順的閩南語唸著「故鄉的情是一滴番薯奶,上歹洗啊上久長」後,再加上一句「阿祖,我回來了」,真讓人感到驕傲又感動。最後的安可曲是金門合唱團和時空合唱團的大合唱「番薯情」,這首歌在僑鄉可是出了名的紅,尤其是金門人、鄉僑的大合唱時更有感覺。
8月11日在總兵署上演的是「金曲台語歌王」流氓阿德音樂分享會,當阿德一開口說的是「我不是流氓啦,我是金門的歌手」,好像他在金曲獎大會領獎時第一句話就是這麼說的,他愛金門這塊土地,回家來照顧媽媽多年後,以「溫一壺青春下酒」而得名,那天說出了金門日報上首次見到的「賀」是西園鄉親給的,這當然也是金門史上的第一回,在第30屆的金曲獎。
前陣子在文化局展場的一幅畫作最吸引我的目光,當它第二次出現時,畫家說那是「我本人」書的,水頭的黃瑞珠畫家的作品「聲聲喚」,一隻母孔雀帶著一隻小孔雀站在高處,回首望著燕尾古厝,那是家的呼喚,不管我們走得再遠、離開家鄉再久,「鄉情」一直在呼喚著,有空回來看看、走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