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對一般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什麼是地質公園?為什麼要設立地質公園?這些問題也是多年來大家所想了解的疑惑。我曾經到美國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陸雲南桂林、漳州古火山及澎湖的玄武岩探訪或馬祖的花崗岩巡禮,慢慢體會到地質公園的真正意義。唐代胡玢《桑落洲》中:「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留,古岸崩欲盡,平沙漲未休,想應百年後,人士更悠悠」,由此詩含意,可體會地質公園的意義,這代表人們在平日生活中與環境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年來,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林英生校長馬不停蹄地為金門國家地質公園催生奔走,我們環境教育學會很多會員也都一致響應此一理念,深怕大家誤以為與國家公園有重疊之疑,甚至造成一些理念上的衝突,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地質公園是將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史蹟而成的自然公園,它具有拓展生活視野的教育功能,讓人們以愛的方式重新認識一個地方,讓這個地方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也是國內外所倡導行銷的生態遊學。國家公園是以保護生態及保存文化史蹟為主,同時也具有拓展生活視野的教育功能,強調環境與人文發展的關係,讓世人更了解金門地理地質形成的緣由與歷史文化的演進。面對未來環境變遷與自然威脅,更能使我們了解所處的地質地理環境有新的意義與視野。而地質公園除可讓你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與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從人類生活故事中展現出來環境的生命力,讓土地充滿著希望。每個地方的人都能與土地連結,讓這個地方能持續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倡導推動地質公園計畫以來,台灣已有多處地質公園成立,同時把地質公園的概念融入文化資產保存,使地質公園的內容更為豐富,但仍與台灣多處的國家公園不相衝突。從2011年開始,國內已陸續有九個地質公園成立,包括澎湖、馬祖,世界也有147個在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的地質公園產生。綜觀金門地質地貌之形成,以及環境位置之特殊,而且在整個中國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因此,更有條件成立金門地質公園。
多年來,環境教育學會與林校長踏尋金門各個角落,發現金門各種地質景觀與人文歷史的結合,都非常獨特且豐富。不但有花崗岩、玄武岩、貓公石、生痕化石……等特殊的地質景觀,而且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史蹟,若能如願成立,將是金門地質環境教育與觀光生態旅遊之一大突破。日前林英生校長在金門日報的新聞中,表達很多推動金門地質公園的理念與想法,且積極推動,著實令人感動,在金門日報的社論中也闡述了地質公園對拓展生活視野有很大的功能,身為金門的一分子,應該結合產、官、學,一起努力推動,未來對金門地方永續發展將有很大的助益。尤其與多年來推動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相結合,更能凸顯金門在國際上所佔的地位與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