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移民世代的記憶凝結:戴慈德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890
字型大小:

2019年元月,在新加坡浯江公會秘書陳瑞好的安排下,我和金門會館楊素美董事一道前往位於新加坡東北隅盛港、一幢舒適明亮的政府組屋中,拜訪浯江公會的老會員、百歲人瑞戴慈德(1919- )。他的身體仍然硬朗,耳聰目明,回憶起昔日往事,彷彿歷歷在目。在我進行訪談過程中,他的子女們圍繞在旁,也一起聆聽著屬於自己家族的移民故事。
戴慈德出生於金門洋山。他的祖父母戴坤山、蔡玉環以及父母親戴瀾壇、蔡暖娘世居洋山務農、討海。他回憶1920-30年代的童年生活,印象最深之一就是經常聽到番客被劫的信息。那時候金門治安不靖,加上政府力量有限,沿海的強盜侵門踏戶,專門鎖定富裕的僑村、洋客打劫。六甲一帶,地處海濱,可謂首當其衝。此外,孩提時期和同伴們打彈珠、上私塾念書,也是令他記憶深刻的事。成年之後,他和父執輩一樣,守著一方土地,耕作捕魚,物質生活並不充裕。
1946年,國共戰爭讓政府抽調南方省縣壯丁到北方打仗。許多僑鄉子弟不願充軍,相繼南渡。戴慈德的姑丈王金泉(後宅人)當時在新加坡經營自印尼進口的木板生意,想辦法為他做了大字(簽證),並帶離那座即將捲入戰火的悲情島嶼。那一年,他已經足27歲。來到新世界的他,沒有技術與資金,只能在柴寮做工,經常扛著沉甸甸的木板,一開始每月工資僅50、60元。後來,他轉赴金門斗門鄉僑陳天助、天福兄弟所開設、位於加冷河畔實龍崗的金協利火鋸場工作,逐漸晉升成管理內外工的工頭,薪金才有200多元。1950年,戴慈德和祖籍金門浯坑的鄭端治(1933-2016)結婚,婚後育有4子2女,幸福美滿。他很早就加入浯江公會,歷經蔡普中、李皆得等主席,在鄉團的歷年活動中,他十分珍惜同鄉情誼。他大半輩子都在木材行業工作,後來金協利拆股,陳天福另外開設金斗公司,他在那裏工作到1999年5月才退休,此後在家含飴弄孫、安養天年。
事實上,戴慈德的弟弟慈忠(1923-2014)比他早一兩年來到新加坡,在姑丈王金泉的船隻上擔任船員,經常往來印尼。在兩次臺海危機之際(1954-1958),戴慈德拜託王金泉為他的祖母蔡玉環做大字,接她來新加坡奉養;當時在芽籠三巷的板厝租了兩間房間,讓家人居住。然而,蔡玉環住不慣新加坡,住了2、3年後還是決定要返回金門。1960年代起,已背負養兒育女沉重負擔的戴慈德,仍然非常孝順,常常去位於吉寧街的立誠信局匯款回鄉給祖母,每次30、40元,就是擔心祖母在金門吃苦受難。據了解,立誠信局是金門人僑匯的管道之一。
1980年,戴慈德自1946年離開金門後,首次返回探親。去鄉多年,人事已非。之後,他陸續返金旅遊4次。對他來說,故鄉的一切似乎仍然凝結在童年時光。那是一段期待番客帶回番餅的歲月,也是恐懼強盜洗劫的日子。南渡的他,從事勞動工作,並未能像經商致富者般,飛黃騰達。但他克勤克儉、安分守己,努力養育著他的家人,也盡可能照顧遠在金門的祖母。新加坡是他的家園,金門則是他永恆的故鄉。高壽的人,與世無爭,住在繁華的獅城,活在過去的榮光。
他是移民世代的小人物,卻譜出了不平凡的時代史詩,值得我們向他致敬。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