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坐書齋懷今昔
埋首整理老家的聯對,楹柱、牆壁、門板、祖廳、窗楣、屋脊等地方,刻畫豐富的詩詞文句,如「濟世經邦光甲第,陽開泰啟耀門閣」、「臥遊五嶽,堂擁百城」、「訓無逸詩書稼穡,閒有家綱常禮義」、「教子讀書無致臨時擱筆,治家勤儉勿始開口告人」……,以涵養心性,以鍛造精神。平凡的民居,藏有如此深厚的格言警句,不經意間讓我心澎湃。
家規和家訓是一個家族的底氣,透過生活經驗、實踐智慧和價值理念的傳承,構成穩定並且世代承襲的家風,縱使生命陷入摩擦與糾結,依然能保持清晰篤實的視野。這樣的家族特色必須藉由教育,「詩書傳家,繼世綿長」,方能得以規範和延續。
金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而前水頭更有文里鄉的稱呼,前水頭可考的書齋有八處,分別是下界仔書房、古書房、四維堂、怡齋、懋齋、卓齋、酉堂和題塔書齋。
此刻是凌晨五點,獨行在前水頭的夜色裡,萬物寂寂,道路匍匐,腳印才抬起就沒了痕跡。星光點點起伏,我的眼神也在夜幕中閃爍,更遠的遠方高掛一輪上弦月,那是天空為大地擎起的一盞明燈。這盞燈一路尾隨,給予我昏黑中最機警的提醒。
我循著前水頭目前可見的書齋漫步。卓齋,位於前水頭7號,因位在水頭頂界內,又稱為頂書房仔,約乾隆三十九至四十三年間(西元1774至1778年)興建。民國九十八年經由金門國家公園修復,現為民宿活化再利用。
怡齋,處於前水頭19號,與卓齋、四維堂、懋齋(頂六柱書房)同為乾隆末年所建,今年由其後代重新修復。怡齋的右側與四維堂相連,左側即為黃厝頂的十八支樑。
四維堂,位在前水頭20號,為前水頭聚落可考證的八間書齋之一,民國五十年後坍塌毀損,金門國家公園於民國九十八年修繕,並作為民宿使用。
古書房仔,位於前水頭33號,乾隆年間修建,因黃俊(黃百萬)幼年曾來此就學,又叫做黃百萬書房,金門國家公園在民國九十三年修復,如今當作民宿再利用。
酉堂,處在前水頭55號,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黃俊所建,是金門唯一具有園池型式的私塾建築,為國定二級古蹟,民國八十六年由政府修復。
題塔書齋,位在前水頭68號,秀才黃斗星在光緒十五至二十五年間(西元1889至1899年)於此執教,其後輩在今年自行重新修整。
私塾的興起乃因出外打拼的父執輩,走遍天涯海角看過遠方的氣象,人,才是根本,人才,亦是根本,唯有透過學習,為家鄉的孩子在現實困境中,指出一條大器之路。制度向前奔跑,書齋內所有的朗朗吟頌聲沒有了回音,私塾退廢,一去不復還,教育不再侷限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但是其中化育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性,對於文化傳遞與人才培養,以及他們堅定前行的曲折足跡,都值得被記錄述說。
雲在遠處奔跑,金色的晨曦在揚起、在飛舞,我回到家中,登上洋樓,泡了一壺鐵觀音配著燒餅和油條。遙想祖父和伯祖父當年興建這棟雙落大厝加右護龍塔番仔樓的房子,讓家族在此安身立命,並將洋樓當作書齋教化子孫,訓勉「德斯其厚,業精於勤」,望能「讀古人書,友天下賢」。百年之後,我在此寫作、閱讀、解說,終於體悟壽堂後「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聯對的意義。
吹著風,遙敬祖父一杯熱茶,一朵又一朵的白雲從洋樓飄過,如潔白輕柔的詩句,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