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囝靠新婦 不如家己有
近半年來,因為陪伴長輩偶而進出醫院,看盡人生百態。病房內,陪伴病人的家屬或病人將不同人生際遇或感悟與大家分享,而其中有不少片段可以做為閩南俗諺的驗證版,發人省思。
林氏,七十開外,寡居,已經是洗腎二年多的病人,聘有一位印尼傭居家照護。她育有二子一女,住院數星期,僅只見過她的二兒子和二媳婦分時段來探視,聽這位二媳婦說,她的大伯和小姑二家〈經濟能力尚可〉,對婆婆不太聞問,舉凡婆婆生活照顧、聘用看護及住院醫療等費都是他們夫婦負責;我問說,不曾看過他們二家來探望老人家,她說,可能有來過,但是,跟「搵豆油」一樣,而且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來了就走;二媳婦不平的是,他們夫妻遠在大陸工作,每每專程回來處理她住院事宜,如此這般付出,老人家還對他們倆不滿意,時而嫌東嫌西,反倒是那二家偶而來「搵豆油」,婆婆老稱讚他們「很孝順」,讓他覺得滿肚子委屈。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為免涉及他們家庭的隱私或恩怨,也不好評價另外二家的是非對錯,只能安慰說,有老人家讓我們服侍是為人子女的福氣;老天有眼,你們的辛苦與承擔,一定會有福報的。
病房的另一位阿嬤,晚景淒涼,她說,原因是太早把家產分給子女了。這位阿嬤育有三子二女,都已成家立業。她75歲喪偶,獨居,老伴留下了不少家產,子女們回家探望,總是給她灌迷湯,說他們會好好孝敬她,並且灌輸她把家產先分掉的觀念,老人家心軟,只留下自住的房子及自認足夠終老的存款,大部分都分配給子女。
此後,子女來探望的時間間隔越拉越長,當她90歲時,生活快要無法自理,想到兒子家輪流住,各家卻都有推諉的理由,不得已,開始要雇用看護,才發現自己的存款不足以支應,只能求助於子女,各家協調結果勉強湊齊了費用,老人家說,這種求人的感覺很不好。近年來,她生病住院多次,各家子女經常為了攤付費用而爭執;最讓阿嬤氣結的是,子女來病房探望,居然私底下詢問醫護人員說,老人家還能撐多久?有個媳婦還在榻前邀功、說對她照顧付出最多,要她把唯一的房子盡快辦過戶給他們。這位阿嬤心是涼了,卻笑著說,她現在手邊有錢時就塞給看護一些,要不然心裡真的無法平衡。
閩南俗諺「靠囝靠新婦,不如家己有。」、「親生男兒,不值身軀邊兩百錢。」說明有自主經濟能力的重要;自己有相當的積蓄可以應用,不必事事仰人鼻息,如此更加安然自在。此外,「久長病,無孝子。」意即「久病床前無孝子。」再就是,「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話,也未必;反倒是「多子餓死爸,多媳婦餓死焦家〈婆婆〉。」子女越多,彼此之間越容易推諉塞責,為人父母者只好自求多福。
一般而言,醫院病房所見,十之八九都是充滿人性光明面的事象。前述二則意在警醒世人,父母恩大如天,孝親要及時,應當盡心盡力,無怨無悔。俗話說「人咧做,天咧看。」舉頭三尺有神明,福與禍,不是不報,時候未到。